□实习生 李军
编者按: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它既追求产品品质的完美和极致,也追求生产管理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样的精神和有这样精神的人,各行各业都有,农业战线也不例外。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报道一批农业工匠,他们或许只是这个行业里一颗普通而平凡的螺丝钉,平日里默默无闻,却用自己对产品品质和职业技能的执着追求,彰显了农业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作为临安市清凉峰镇动物疫病诊疗所的一名优秀诊疗员,程剑勇秉持着勤学苦练的“匠人精神”,二十年如一日“打磨”着自己的诊疗技能,并在防疫用药上总结出一套“中西结合”的方法。4月23日,记者专程采访了程剑勇,听他讲述20多年来的“驻村”故事。
自1994年高中毕业后,程剑勇“子承父业”,挑起了“赤脚兽医”的担子。“我父亲是‘赤脚兽医’,受父亲的影响,高中毕业后,我就开始走家串户,替养殖户的家畜家禽‘把脉’。”程剑勇告诉笔者,从父亲手中接过兽医“接力棒”时,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愣小伙子。回忆起过往的经历,程剑勇笑称自己是“野路子”出身。他说,从一名“赤脚兽医”转变为一名“正规军”,还真费了不少工夫。
2004年9月,他考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通过两年学习,获得了畜牧兽医的大专学历。毕业后,为了掌握前沿的畜牧兽医理论知识,他买来一大堆理论书,经常熬夜看书到11点。碰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立即通过手机向好朋友——临安市大同动物医院院长张聚民请教,甚至还向兽药厂家的专家“取经”。他经常一手拿着手机听,一手拿着笔记,如今,笔记已做了一大本。
对一名兽医来说,光有理论知识还不够,还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为增加对畜禽生理结构的了解,程剑勇不厌其烦地拿养殖户作无害化处理前的病死猪“做实验”,一做就是大半个小时。为了攻克畜禽疑难杂症,他还探索出一套“中西结合”的方法。
2015年6月,岭下村村民陈良平自家养殖的一头50多公斤的生猪出现四肢瘫痪的症状。生猪的嗷嗷惨叫声把陈良平急坏了。陈良平立即请程剑勇为猪“号脉”。经初步诊断,程剑勇发现生猪体温正常,只是眼球有往外突的症状。根据症状和经验,程剑勇判定生猪得了水肿病,然而经过早晚两次对症用药,生猪的水肿病仍没缓解。陈良平暗暗着急,连声叹气,而程剑勇却没气馁。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为了彻底治愈这头猪,程剑勇风雨无阻,一连7天往陈良平那里跑了10多次。在中药医治的基础上,程剑勇采用方通抗毒素和肿毒康这两种药治愈了生猪的水肿病。半个月后,得病的生猪又活蹦乱跳了,等到过年宰杀时已长到了100多公斤。
水肿病、高热病、难产……一个个病症的治愈为程剑勇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凭着勤学苦练,程剑勇在各类畜牧兽医技能比武中屡有斩获。2011年,他在浙江省“动物防疫能手杯”大比武中荣获一等奖,并被授予“浙江省动物防疫能手”称号。
20多年来,程剑勇在基层兽医岗位上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清凉峰镇没有大规模的养殖场,畜禽基本以农户散养为主。镇上只有一个动物诊疗所,所里的6个人要负责全镇30多个自然村的畜禽诊疗。我主要负责顺溪片的8个自然村。目前,要‘照料’2000余户村民的近2000头猪和一些零散的家禽。”程剑勇说,因为诊疗范围广,且要经常上门诊疗、来回奔波,远的地方有20多公里,的确辛苦。
“畜牧兽医这一行又脏又累,特别是收入比较低。”皮肤黝黑的程剑勇告诉笔者,每次出诊费只有十几块钱,要用药的,一般收费也只在20—30元之间。尽管如此,程剑勇还是“任性”地干着这一行。“干一行就得爱一行。只有用心把兽医这项工作做好了,我心里才踏实。”他憨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