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浙江种植业

刘晓高:村里的“茶教授”

  在不久前结束的松阳茶商大会茶王赛评比中,老茶农刘晓高所加工的“金观音”红茶获得了银奖,不少来自外地的茶商纷纷打来电话求购。
  说起刘晓高,在松阳茶商圈里可谓众人皆知。他是松阳第一批种茶人,也是第一批茶叶加工户,还是第一批制作红茶的农户,更是松阳县新兴乡上安村第一批脱贫致富的茶农。
  时间退回1983年。当时的上安村,人均年收入只有区区308元,是个传统的穷村,全村主导产业不明,缺少增收渠道。为了摘掉贫困帽,刘晓高与老乡周竹仙合伙承包了上安村和大畈村共74亩茶园,开始试种土茶。
  新手上路难免摔跟头。最初因为缺少技术和经验,刘晓高的茶园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茶树也日渐稀疏。“要种好茶叶,不沉下心学习是不行的。”痛定思痛的刘晓高积极参加松阳县农业局举办的各种茶叶技术培训班,从修剪、施肥、病虫防治等基本功开始,一路学到名优茶制作,逐渐掌握了全套茶叶栽培和加工管理技术。
  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刘晓高对自家74亩低效茶园分期分批实施综合改造,终于令茶叶产量有了起色,茶树长势有了巨大改观,茶叶质量也随之提高,并一跃成为全县低效茶园改造的样板。
  上安村村民见刘晓高开发的茶园经济效益越来越好,纷纷开始跟着刘晓高干。一时间,上安村掀起了茶叶基地开发的热潮。“我一个人致富并不算什么,能带动全村致富那才算本事,当时大家这么信任我,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不负所托。”刘晓高说。
  通过实行算账对比、典型引路等激励措施,刘晓高带领乡亲们新开发无性系良种茶园700多亩。同时,他在村里组织起了技术培训,把茶叶栽培、加工技术传播到家家户户。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安村就有80%的农户在刘晓高的带领下种植了茶叶,成了远近闻名的“茶村”。而当全村人都热衷于种茶的时候,刘晓高意识到,优化采制技术是提高茶叶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于是,他因地制宜提出了“一芽一叶”和“一芽二三叶”优质茶相结合的采摘模式,并迅速得以推广。
  “要种茶,找晓高”——这是上安村村民广为流传的口头禅。由于刘晓高的茶园管理很好,周围农民纷纷拜他为师,全村出现了茶园管理热。为了使全村茶农掌握茶叶栽培管理技术,近十多年来,他除了自己在田间地头指导乡亲种茶外,还邀请县农业局茶叶专家进村开设实用技术培训班,指导茶农加强茶园的栽培管理。
  1994年底,松阳优质茶叶加工厂的产量已经跟不上销量,善于捕捉商机的刘晓高,第一时间转向茶叶加工,办起了茶厂。“上安村的气候土壤条件非常好,茶叶品质很高,加上村庄远离工业污染,特别适合发展名优茶。”刘晓高说,他先后投资50多万元,创办了两座名优茶加工厂,茶叶加工利润远远高于以卖茶青为主的收益,第一年就创收10多万元。
  2009年,一位来自福建的茶商租用刘晓高的加工厂赶制一批红茶。受此启发,刘晓高深入了解红茶的市场需求,发现红茶价格已经高于绿茶,而且从事加工的人数还比较少。于是,他果断转战制作红茶,为了确保品质,他一面邀请茶叶专家到现场指导,一面把做好的红茶拿到市场上让茶商品评,根据茶商的要求不断改进加工技艺。在工艺成熟后,刘晓高的红茶产品年创收逾30万元,他也因此晋级为松阳茶叶科技致富带头人。
  如今年过七旬的刘晓高,已经将茶叶加工厂交给了女儿、女婿经营,自己则退居二线,专心当起了“茶教授”。在松阳各乡镇的茶园里,经常能看见他“传经送宝”的身影,“为年轻茶农多上上课,让他们在创业的时候少走弯路、早日致富,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刘晓高说。
麻萌楠 徐健中 占远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