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通讯员 杨新琴
“蔬菜吃不起啊!”这似乎成了马大嫂们见面的问候语。今年以来,我省各地蔬菜价格居高不下,而且持续时间将近三个月。沉甸甸的菜篮子,何时减负,不管是吃菜人还是种菜人,都十分关心。
一季度菜价同比涨了一半
“茄子14元/公斤,小青菜10元/公斤……”年初的寒潮似乎一直影响着菜篮子。据我省蔬菜生产信息网监测,今年一季度25种主要蔬菜平均产地批发价5.21元/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41.2%,各类蔬菜价格保持高位运行。1月上中旬,我省25种主要蔬菜平均产地批发价分别为4.05元/公斤、4.22元/公斤,下旬上升至4.74元/公斤,同比上涨30.9%,环比上涨12.3%,其中普通白菜涨至5元/公斤左右,芹菜价格涨至6元/公斤左右;2月上旬,受节日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蔬菜平均产地批发价继续上涨,芹菜价格最高达20元/公斤,创历史新高;2月中旬起蔬菜价格开始回落,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仍处高位;3月份蔬菜价格仍处高位,上、中旬叶菜类蔬菜价格小幅回落,但随着下旬上市量减少,叶菜价格全面回升。
不利气候加剧“春淡”效应
灾害性天气是影响本地蔬菜上市量的主要原因。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受1月下旬强寒潮天气影响,我省露地蔬菜大多遭遇零下7℃—零下10℃裸冻,出现不同程度冻害。其中,即将上市的莴苣、芹菜、萝卜、甘蓝、茎用芥菜受冻严重,上市量大幅减少。大棚越冬、春提早栽培蔬菜也有较大面积受冻,台州、温州部分大棚越冬红茄受冻死亡。由于冬季持续阴雨天气的影响,病害发生较重,大棚越冬番茄、茄子出现幼果膨大受阻、坐果不良情况,果实采收出现断档,如1月中旬以后嘉善县部分基地越冬红茄果实采收出现断档,春节期间基本无茄子可采,至3月下旬上市量仍较少。由于部分蔬菜秧苗受冻,春提早栽培果菜移栽期、上市期有所推迟,造成3月份果菜上市量减少。
1月份的寒潮同时影响到全国各地蔬菜产区,导致大部分品种减产,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绝收,外地调入蔬菜普遍涨价。节日物流、人力成本也有所提高,从海南、福建、云南、山东等外省调运蔬菜的成本不断增加,也进一步导致我省春节以来蔬菜市场价格大幅上涨。
随着3月份天气转暖,露地蔬菜陆续抽薹开花或采收完毕,叶菜类蔬菜产量大幅下降,供应量较常年总体减少,蔬菜市场“春淡”效应进一步显现,导致3月下旬叶菜价格居高不下。另外,其它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蔬菜价格上涨。
蔬菜价格已走向回落
据调查,今年一季度,全省蔬菜播种面积198.2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3.8%。据省农业厅有关专家介绍,我省蔬菜市场1-3月通常处于“春淡期”,7-8月处于“伏淡期”,这两个时期由于本地蔬菜上市供应量相对偏少,菜价往往居于高位。如遇重大灾害性天气,淡季蔬菜价格增幅往往更明显。但零售市场价格并不仅仅受供求关系影响,产地-批发-零售的蔬菜销售模式,增加了流通成本,常常会出现产地价格回落但蔬菜零售价格持续处于高位的现象。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气温升高,强寒潮之后补播的叶菜上市量逐步增加,设施茄果类、瓜类蔬菜已于3月底至4月上旬陆续进入旺采期,4月中旬蔬菜产地价格已大幅回落。据调查,4月13日、14日,绍兴设施瓠瓜产地价格分别为3.4元/公斤、2.6元/公斤,呈现快速回落态势,但市场零售价格回落尚不明显。4月下旬至5月底,本地蔬菜上市量大、供应充足,加上山东等外地蔬菜进入我省市场,蔬菜产地价格将进一步回落,预计市场价格也会有所回落。但由于流通环节多、成本高,农贸市场蔬菜零售价格或将维持较高水平,不排除出现“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