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祥胜
本报讯 推进种业发展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建设“双高”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而南繁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为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南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4月7日,来自浙江省主要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有关单位负责人齐聚海南陵水,共商浙江南繁基地建设发展大计。
南繁是利用海南冬春季独特的光温条件加种一季作物,实现一年内南方、北方交替种植,经过南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速度可提高一倍。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水稻品种,基本上都是经过南繁选育的。
自上世纪70年代初至今,浙江通过南繁选育的新品种已达500多个,推广应用面覆盖华东各省(市)和全国部分水稻主产区。嘉兴市农科院选育的“秀水”、“祥湖”系列水稻品种推广种植面积已超过1亿亩,“秀水11”单个品种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长期处于浙江省同类水稻品种应用面积首位。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勿忘农集团合作选育的“中浙优”系列水稻,2015年在全国推广面积预计超过450万亩,居杂交水稻前5位。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籼粳杂交超级稻“甬优12号”,就是宁波市农科院南繁选育的成果,该品种屡次刷新高产记录,最高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把上世纪农业人亩产吨粮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从事南繁工作40多年的育种家、嘉兴市农科院名誉院长姚海根说,开展南繁工作,对加快育种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浙江省南繁生产设施不断改善。据了解,目前全省有18家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270多人从事南繁工作,固定育种基地面积达1736亩。2014年,省财政专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627万元,用于基地沟、渠、路建设。
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王建军说,南繁基地这些年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家里”的大力支持,帮助改善农田排灌设施,有效解决了育秧、移栽期间的用水难题,为南繁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加强南繁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种业的基础性工作,对增强种业创新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省种子管理总站负责人说,我省将根据全国南繁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结合科研育种实际需要,改造提升现有老基地、建设高标准新基地,进一步强化南繁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创新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力争用3-5年时间,把浙江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打造成用地稳定、运行顺畅、监管有力、服务高效、全国领先的现代种业科研育种平台,不断增强“双高”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