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文/摄
日前,全国第一例“龙井茶证明商标侵权案”终审宣判:被告常州开古茶叶食品有限公司因销售的龙井茶并非来自法定产区,且冒用龙井茶证明商标专用权,最终被判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侵权“龙井茶”,并赔偿经济损失13万元,该案以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胜诉告终。这一审判案例,不仅震慑了违法侵权行为,提升了商标权威,促进了经营者的自律,同时也标志着龙井茶品牌管理进入一个依法维权新阶段。
龙井茶素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被誉为绿茶中的极品,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盛名在外的龙井茶,却一直饱受“李鬼”的冲击,多年来,有关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侵权案件屡屡发生。仅2015年,就有45起侵权案件被调查取证、2起被立案审理。龙井茶存在品牌被随意使用、不规范使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龙井茶的声誉以及茶农和消费者的利益。
2005年8月,省工商局、省农业厅、省茶叶产业协会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注册龙井茶证明商标的报告》,并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龙井茶于2008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年来,在产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在龙井茶品牌管理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证明商标受益面持续扩大,品牌形象全面提升
据了解,龙井茶法定产区涉及杭州、绍兴、金华和台州共4个市,覆盖18个县(市、区)、224个乡(镇、街道)、3488个行政村、38.1万户茶农。为体现历史渊源和便于管理,龙井茶地理标志范围分为三个产区:杭州市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为龙井茶西湖产区,杭州市下属的其余8个县(市、区)为龙井茶钱塘产区,绍兴市及磐安县、东阳市、天台县为龙井茶越州产区。
伴随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使用,市场假冒龙井茶逐渐减少。龙井茶品牌声誉的迅速回升,使得各产区茶企对龙井茶证明商标也日渐重视。近年来,随着省及相关县龙井茶证明商标管理协调机构的成立,制订了《龙井茶证明商标管理保护暂行办法》和《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日益完善。至2015年底,龙井茶证明商标授权使用企业达到364家,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西湖龙井、新昌大佛龙井、嵊州越乡龙井、磐安生态龙井等经产区有关部门认可的龙井茶专卖店598家。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产区政府着力打造龙井茶区域公共子品牌。目前,除西湖龙井外,新昌大佛龙井、嵊州越乡龙井、磐安生态龙井、淳安千岛湖龙井、萧山湘湖龙井等龙井茶“区域子品牌”已强势崛起,齐头并进,形成了茶叶界独一无二的龙井茶“品牌板块”,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西湖龙井、大佛龙井、越乡龙井分别跻身2015年全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绿茶类第一、第三和第五位,龙井茶在全国茶界地位进一步稳固和提升。
质量管理与技术培训同步推进,产品品质稳步提升
地处新昌天姥山的新昌大明有机茶场,拥有有机茶园600多亩。据该茶厂相关负责人蔡明介绍,该有机茶示范场在2000年就通过了有机茶认证。多年来,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茶场的施肥、修剪、采摘都有着严格的标准。“随着现在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产品质量成了我们茶企的生命线。”蔡明告诉记者。
在我省龙井茶人看来,产品质量不仅是茶企的生命线,亦是龙井茶品牌的生命线。为保持传统品质特色,规范标识使用,自2014年以来,连续两年开展了全省龙井茶感官质量与证明商标使用专项监测,累计完成240余家企业样品抽取、感官质量评审和包装用标审查,督促产品不合格企业及时开展整改。
经过两年的努力,企业的感官质量和包装标识意识普遍增强,以往龙井茶等级随意标示、“三无”通用包装普遍使用等现象得到改观;企业对龙井茶质量标准的掌控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商品实际质量与所标示等级偏差明显缩小;包装标识进一步规范。此外,省、市、县每年举办的龙井茶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品牌管理培训班次数都在25次以上,从技术上保障了龙井茶质量。据记者从省龙井茶证明商标管理和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2016年我省将结合省“三农六方”项目,开展“不同产区龙井茶品质特性与实物标准样制订”专题研究,初步提出不同产区的龙井茶品质图谱和实物标准参考样,为今后制订实物标准样打下基础。
“机器换人”快速推进,手工炒制技艺有效传承
新昌县红旗茶业有限公司,坐落于新昌县城以东15公里的茅坪村,拥有茶园基地600多亩,建有53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加工厂房。在加工厂里记者看到,一排排炒茶机器正在井然有序地运行,工人们不时往机器中倒入刚刚采摘的青叶,整间厂房都弥漫着浓郁的茶香。据公司负责人石志辉介绍,为了提升公司加工能力,公司在去年8月份花费50万元引进了一条龙井茶全自动炒茶机。提起这台机器,石志辉显得很是兴奋:“这台炒茶机每小时能出25公斤的干茶,相较与人工制茶既快又省。”除了这条全自动流水线,加工厂里还有近50台的全自动龙井茶炒制机用于高档龙井茶加工。石志辉告诉记者说,通过“机器换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原本40个工人每天只能炒制50公斤干茶,现在4个人控制机器就能炒制250公斤干茶。
虽然“机器换人”为工厂提升效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石志辉看来,要想让龙井茶品牌越做越好,传承手工炒制技艺与推进“机器换人”,是必须协调做好的两个方面。石志辉告诉记者,茶机的发展在于茶人的研发与推动,如果将炒茶师傅比作一位武林高手,那么最初的茶机则是入门不久的徒弟。正是通过炒茶师傅日复一日的实践与调校,才将原始的炒茶机改进成如今能够代替普通工人的工厂支柱。因此石志辉也表示,希望能够加强茶农职业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炒茶这一行当,延续龙井茶的文化与辉煌。
对此,省农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介绍了全省“机器换人”与技艺传承的情况。据悉,在“机器换人”方面,2015年组织举办了“越乡杯”全省龙井茶机械炒制大赛。目前,全省龙井茶机制比重已达93.9%,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加工。此外,全省还示范推广了22条生产流水线。而在传统技艺传承方面,2013年以来每年均举办全省龙井茶手工炒制比武,仅2015年,西湖产区、钱塘产区、越州产区共组织了15场次的龙井茶手工炒制比赛、茶王赛等,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由此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交流。
下一步,我省将组织协作攻关,加强中低档龙井茶的机械采摘与配套加工技术研究,建立示范样板,组织现场会和培训班等加快推广,破解产业发展中的采摘“瓶颈”。同时,加快推进连续化生产线技术提升和自动化单机替换更新传统加工机械步伐。据了解,2016年我省还将举办茶叶机采机制现场会和连续化加工技术提升交流会,新增机采示范点5个、加工流水线10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