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金华日报记者 黄晓华
本报讯 通过在稻田边种植蜜源植物,培养害虫天敌,可以减少80%的农药使用量,稻米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这项由省农科院、金华市植保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水稻团队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多国联合研究证明: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稻田生态系统控制害虫的能力》,日前在国际自然科学顶级杂志Nature(《自然》)的子刊 Natureplants(《自然-植物》)上发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恢复和构筑生物多样性来控制虫害。
对生物多样性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功能,科学界早有公认。但在现行农业生产系统中,不少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严重削弱甚至遭到毁灭性破坏。在金华市植保站进站院士、国际水稻研究所Heong KL院士的统一协调下,多国科学家在中国金华、泰国中部和越南南部进行了连续4年的多点区域性试验。“金华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水稻产区,也是单季稻和双季稻的过渡带,选择在这里开展试验很有典型意义。”领衔金华区域性试验的金华市植保站站长、研究员陈桂华说,早在2006年,金华市就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旨在通过恢复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的重要内容是在稻田的田埂和四周种植蜜源植物。
金华的试验团队在22种供试植物花中发现,芝麻花可以有效延长稻虱缨小蜂、螟黄赤眼蜂、螟蛉绒茧蜂、二化螟绒茧蜂和黑肩率盲蝽等害虫天敌的寿命,提高它们对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能力。
专家们通过分析各试验点的数据得出结论:与农民自控稻田比较,生态工程措施可以在确保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的同时,有效控制稻飞虱的种群数量,杀虫剂使用量降低70%,经济效益提高7.5%。金华的大田因子分析实验显示,各试验点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3次、使用量减少80%,稻米质量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其中,核心试验基地出产的稻米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
试验团队曾对婺城区汤溪镇粮食生产基地的示范区算过一笔账,算上稻谷、芝麻、大豆、茭白等产出,每亩田经济收益达到2700多元。目前,这项技术已辐射到汤溪、白龙桥、洋埠和蒋堂等镇的6万多亩水稻,并已在我省多个市(县)和南方部分省示范推广。
陈桂华说,生态控害技术在水稻领域日渐成熟后,他们已将目光投向蔬菜、茶树等领域,目前已建立了20亩蔬菜基地,并已在连片茶园中开展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