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本报讯 3月29日一早,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粮食专业合作社水稻集中育供秧中心的十来位社员便忙开了:用叠盘机将播好种子的育秧盘叠好,放在专用托盘上,然后用叉车运至智能叠盘出苗室。正在这里参加全国水稻育秧现场会的18个水稻主产省份的专家现场观摩后,对此赞不绝口:用这种方法育供秧,不仅省时省工,而且秧苗质量好、服务半径大。
受到专家称赞的育供秧技术模式叫水稻叠盘暗出苗“1+N”育供秧技术模式,它由育秧中心完成育秧床土或基质准备、种子浸种消毒、催芽处理、流水线播种、温室内叠盘、保温保湿出苗等过程,尔后将针状苗秧连盘提供给用秧户,由用秧户在炼苗大棚或秧田里完成后续育秧。
据新桔城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詹相苗介绍,采用这种技术模式后,育秧一次只需两天,一次育秧量可供1000亩水田使用,比同样面积的育秧大棚的供秧能力提高12倍,成本下降15%,“去年开始采用这一技术,服务面积2000多亩,今年的服务面积可增加到1万多亩。采用这种方式育秧还可以使早稻插秧时间提早,收获时间也随之提早,有利于提前插种晚稻,提高晚稻产量。”
去年,该技术模式被列入浙江省粮油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并得到省“三农六方”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已在诸暨、嘉善、瑞安、余姚、武义及宁波市鄞州区、衢州市衢江区、绍兴市袍江新区等8个县(市、区)建成叠盘暗出苗“1+N”育供秧技术模式示范基地,示范应用面积达3.4万亩,带动全省推广叠盘暗出苗技术83.6万亩。今年,这一模式将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