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看春耕里的农业科技“高新尖”

  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与传统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春耕场景相比,如今的全国春耕中,各种高、新、尖端农业技术、机械不断涌现,广袤的大地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新鲜变化。
  旱地点播、机械育秧
  现代农业“机器帮忙”
  春稻插秧季节即将到来。在河南省淮滨县固城乡,当农户们都在忙着放水、整地,53岁的种粮大户张明勤却并不着急。老张新买了2台水稻点播机,借助这种新机器,可以实现水稻的旱地直接点种,不但省工省水,而且效率大为提高。
  “传统插秧每亩地人工要330元,水费也得100元;用点播机可以实现‘旱作水管’,插秧人工费全省了,水费也能省下50元,每亩地成本能节省三四百元。”张明勤说。
  如今,围绕着小小一株水稻而研发的新农技可真不少。湖南省在全省11个点推广全新机械化育秧模式。育秧时,先将浸泡过的种子放入脱水机甩干,然后进入播种流水线,机器自动将种子均匀排列并压制成秧盘,随后将秧盘移入催芽室进行精准控温控湿。两天后种子发芽时,再将它们放入大棚进行最后的培育。
  “全程机械化育秧在几年前就已经实现,但今年更先进,关键在于新增了一个催芽室。以前没有催芽室,条件好的就放到大棚;条件不好的,要么挖洞烧草,要么用浴霸加温。”岳阳市华容县铭泰米业总经理潘平华说,催芽室精准控制温湿度,大大缩短时间,提高发芽率。
  精准施肥、智能微喷
  生态农业“节”字优先
  往年冬小麦农区播种时通常采取一次性施肥方式,把氮磷钾肥一次性上足,即“一炮轰”。然而今年,在河南省鹿邑县丘集乡张楼村,当地农民采取新方法精准施肥。比如每亩地100斤尿素(氮肥),以前农民种地时把氮磷钾肥料全部施完;现在是把磷钾肥一次性施完,尿素只上70斤,剩下的30斤留做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近年来国家提出‘化肥零增长行动’,我们开始向精准施肥转变了。”鹿邑县农业局副局长宋烈运说,精准施肥后,成穗数、粒重会增加,肥料效率提高,对土壤和水体污染也有所减少。
  农业是我国用水大户,大水漫灌问题一直突出。但在黑龙江农区,因为有了当地人称之为“线头”的智能灌溉系统,这一问题有所缓解。“‘线头’就是智能微喷头。棚内育秧时,根据室内温湿度和通风情况,喷头就会自动均匀地为秧苗洒水,实现节水灌溉。”在黑龙江省北安市现代农业高标准水稻生产示范基地,种粮大户李富强和张洪波正在劳作,旁边的大棚棚顶吊着密密麻麻的“线头”。“以前给秧苗洒水,都是提着水桶、用水瓢凭感觉往上撇水,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现在智能控制,大大提高了精准度!”李富强说。
秸秆生化制肥、养殖废弃物走俏循环农业打造“闭合农场”
  农作物秸秆是困扰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如今,和秸秆有关的农机和技术使农田废弃物循环起来。秸秆生化处理制肥机让很多种田大户眼前一亮。
  “我们这里种了3000亩烟叶,每年剩余的废叶秸秆可以生产230吨有机肥。”湖南长沙宁乡县喻家坳乡高田村烟叶合作社理事长谢旭东说,通过秸秆生化处理制肥机生产的有机肥,颇受种粮大户欢迎。
  “这种机器可以将农作物的秸秆粉碎成制肥所必需的颗粒,然后添加有益菌种,经过发酵扩繁后制成肥料。”湖南乐农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元说。
  养殖业的动物粪便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如何变废为宝,打造“闭合农场”,是很多新农人一直琢磨的事情。
  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乡双泉村万亩有机杂粮基地,积雪覆盖着几十个“小山包”,用铁锹把雪扒开后,一股发酵味扑鼻而来。在村支书吴彦龙眼中,这些从养殖场买来、“捂”了一冬天的粪肥,就是掺了黑土的金子。
  “种了半辈子地,没想到前些年没人要的‘臭大粪’又‘吃香了’!”老吴说,今年打算通过施粪肥来种有机杂粮。“农业也得重视‘供给侧’,我们希望少种大路货,多种老百姓喜欢的产品,这样农民钱袋子才能鼓起来。”吴彦龙说。
  (据新华社 于文静 王宇张兴军/文 2016年3月2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