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利山村,一个曾经名不经传的偏僻畲族小村,通过发展民宿经济,走上了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型发展之路。该村民宿产业能顺利发展,得益于通过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新模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村民由此享受到创新发展的大“红包”。近日,记者到该村一探究竟。
专人经营 打造精品
作为莲都区规划的12个民宿特色村之一,利山村算得上是全区发展民宿经济的先行者。在发展过程中利山村却经历了起步难、建设难和开张难的“三难”。据驻村干部孙聪龙介绍,开始,利山村的村民对发展民宿并不感兴趣。起步资金从哪来?特色民宿如何建?建成后是否有生意?这些都成了村民的心病。村干部也对是否要发展民宿经济有些拿捏不准。通过多次走访和动员,并组织村民外出实地考察,村民们慢慢转变了观念,村党支部书记徐联法还带头开办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
民宿开办之后,徐联法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引来四方游客?在左思右想之后,徐联法觉得,自己经营难度大,但可以借助外力,引进专业人员,把民宿交给他们经营。徐联法通过网络发帖,希望找到合适的民宿管家。帖子发出不久,一对夫妇联系上了徐联法,以每年10万元的租金,成为该民宿的新管家。
木质的家具,古风的木雕,极具畲族风味的女装……在新管家的打理下,徐联法的民宿变了模样。颇具特色的民宿,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一批忠实的顾客。据该民宿的负责人晓康介绍,每逢周末几乎都是客满,工作日也会有老客前来。“现在还是淡季,等到6月至9月荷花盛开的时候,生意会更好。”晓康跟记者说。
经营者收获颇丰,所有者也感到满意。“我是村干部,平时以村里的事务为主,民宿交给他们打理,我也省心了。”徐联法告诉记者,当时装修民宿花了近60万元,开始还担心能否收回成本,现在每年有固定的租金收入,日常经营还不用自己操心,一举两得。
空房利用 农户增收
徐联法的新尝试,让村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民宿经营之路,更多的村民开始想着利用自己闲置的房子发展民宿。几年前就在利山村开办农家乐的年利来农家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就抓住了这样的机遇。该公司与村里常年在外打工的户主达成协议,以每年1.5万元的价格,租下了村里的13栋闲置农房,通过改造办起了乡村民宿。
专业化的管理,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的山水环境,利山村的特色民宿很快声名鹊起,经营日渐红火。在今年春节长假的7天时间里平均每家民宿的净收入都达到4000-5000元。
在承租者赚钱的同时,出租房屋的农户也得到了可观的收入。村民雷月星就是受者之一。雷月星每年打工收入四五万元,而通过闲置农房出租,每年的收入可以增加三分之一。对于雷月星来说,正是民宿两权分离的创新模式,让闲置的农房变成了增收的新渠道。
民宿发展 一举多得
民宿经济的发展,为村里带来的好处着实不少。据徐联法介绍,越来越多的客人,还带动了村里农产品的销售。从前村里种的番薯、菜头卖到市场上也就几毛钱一公斤,如今能卖到4元一公斤,有时还供不应求。山上种的杨梅和板栗,以前得拉到市场去卖,现在一上市就被前来旅游的客人抢购一空,运费节省了,价格还提高了不少。“不少原先外出打工的村民现在回来种蔬菜了,以前的一些抛荒地也得到了利用。”徐联法告诉记者。
民宿的发展正悄悄地改变着村民们的观念。看到民宿发展给村里带来的效益后,村民们意识到,只有好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如今,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垃圾乱堆放的现象不见了,有违章建筑的村民也自觉拆除了违章建筑,利山村变成了干净整洁的“花园村庄”。“在高铁时代,我们要把利山村打造成杭州、上海市民的后花园,从民宿经济中挖掘更多的发展红利。”孙聪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