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遥远和陌生,但3月5日它出现在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尽管自200多年前工业时代到来后,匠艺活动就开始式微,但“工匠精神”仍在当今世界留存和发展,并成就了不少国家产品品牌的名声。德国、日本二战后的重新崛起也与崇尚“工匠精神”不无关系。用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的话说,“工匠精神”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
“工匠精神”,
德企百年成就的“钥匙”
丁格芬是德国慕尼黑以东100公里的一个小镇,也是宝马最大汽车厂所在地。这里有1.85万名员工,每天出产1500辆宝马车。总装车间分工极细,一条组装线上有数十个员工,每一个工位由2-4人组成。22岁的托斯滕是装汽车座椅的技术工人。组装一到,他与一个同事在五六秒内完成椅子安装、矫正、拧螺丝等工序。而从装上底盘、发动机、轮胎,到下线成一辆可以出售的成品车,只要两分钟时间。“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某一颗螺丝没有拧上,或没有完全拧紧,整条安装线就得停止。”托斯滕说。
西门子、奔驰、博世……在德国,有很多百年工业家族。3月7日,这个家族迎来一位新成员——宝马。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的特质——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其折射的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
“德式‘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是‘慢’。”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说,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至1880年才完工,耗时超过600年。德国工匠的“慢工细活”打造了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对德国人来说,稳健第一、速度第二。
“专”是第二个特点。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共同特点是都爱“钻牛角尖”。像“螺丝大王”伍尔特,1954年创立时才几名员工,现在扩展到5万多名员工。它的成功在于,自始至终坚持“单一”产品——螺丝。
第三个特点是“创新”。一款新型汽车可以承载诸多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研发部门。“‘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过去一百年成功的‘钥匙’。”罗多夫说。
“职人气质”,日本的轨迹
“工匠精神”并非德国专利。对中国人来说,更多人熟悉的是日本式“匠心”。从保温杯到马桶盖,从感冒药到接待服务,中国游客蜂拥赴日背后,有日本“工匠精神”的影子。
“工匠精神”在日本也被称作“职人气质”。日本在江户时代将民众分为“士农工商”,职人属于“工”,当时主要是从中国、朝鲜去日本的陶艺、锻造、木工等工匠。
近代,明治维新后日本大量引进欧洲的工业技术,国内出现很多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老板往往也被叫做“职人”。这些老板往往让孩子“子承父业”将技术传下去。
到了现代,职人多指拥有卓越金属加工技术的人。比如日本有的街道小工厂能够将铜箔的厚度切割到仅有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么细的铜丝是智能手机、太空仪器等不可或缺的原料。
日本学者盐野米松认为,日本子承父业的传统,使得很多企业能够长久地存续发展。有统计称,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00多家,居全球之首。而这些“百年老店”的经营模式不是急着“做大做全”,而是专注一个商品或者一种技术。
日本很多老品牌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日本岐阜县是日本刀的产地,很多“小作坊”一直守着古代的锻造技术不断制作出各种刀具,现在则是锻造厨房用的刀具。日本尼康相机的镜头很贵,是因为尼康公司早在一战后就一直致力于打磨玻璃镜头。
效率,与“匠心”起冲突
不过,“工匠”并非一直站在历史舞台的前沿。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很多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日本学者盐野米松著有《留住手艺》一书,呈现了一批传统匠人的艰难处境。
某种程度上,推崇效率的现代社会同“工匠精神”有着必然冲突。18世纪中期,当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拉开工业时代的大幕时,效率更高、更精确的机器逐渐取代人类的手工,带来匠人行业的日渐式微。
即便在日本,对它的评判也出现分歧。因为进入工业社会的日本,只有量产、高效率的大公司才能更好生存,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大潮中倒闭的很多。而且,“匠人精神”就是全身心专注于技术而完全无视其他方面,在经济不好时,这样做往往显得不切实际。有人甚至认为,过于细致反而忽视了“简单就是最美”的原则。
不过,“工匠精神”为工业大国所重视却是无疑的。在日本机械表制作、精密加工等领域中,大量匠人受到很好的保护和尊重。由于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日本不少中小企业破产,为此日本专业人士大声疾呼要求保护中小企业,保护日本“核心技术发展力量”。
在德国,《职业教育法》《学校法》《就业促进法》等都对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有规定。2004年,德国政府与各企业、工会签订协议,要求每拥有15名工人必须招收1名学徒。“制造业的竞争就是技工的竞争”,德国《商报》称。
其实,中国对“工匠精神”需求更迫切。“‘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是低质低价,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有中国学者说,“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好高骛远。中国企业普遍过于浮躁,一味追求效益最大化。当年“海尔砸冰箱”就是呼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其实大家都知道,但就是不容易做到。”中国品牌战略学会会长、首席专家杨清山说,“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精益求精,并守住这种精神。现在是机械化、电子化和信息化时代,更要强化这种精神,以及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恪守。
(摘自《环球时报》 青木 李珍/文 2016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