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李宗吾老先生曾归纳历史事件,得出结论:官级越高怕老婆程度越深。这从下面几个民国高官身上似乎能得到印证。
戴季陶:“姐姐”的话儿记心上
在国民党元老中,戴季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他早年留日,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任孙中山秘书12年。孙中山去世后,戴又辅佐结拜兄弟蒋介石长达23年,屡任要职。
不过,就是这么一个风云人物,也有让他立即噤声的克星,这就是他的妻子钮有恒。钮有恒出身湖州的世家,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胆识出众,敢说敢干,她比戴季陶大5岁,戴对她敬畏有加,称她“姐姐”。两人于辛亥年结婚,婚后钮管束甚严,国民党高层称其为“河东三狮”之一。
戴季陶是出了名的话痨,一说起话来就得意忘形,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1926年戴季陶因参加“西山会议派”及倡导所谓的“戴季陶主义”而被国民党二大训令处分,心灵遭受巨大的创伤,辞职回老家湖州后生了一场大病,在妻子多方寻医问药和精心照顾下才逐渐康复。医生交待说戴元气还没恢复,最好少说话多休息。为此,钮氏在丈夫卧室安装一铜铃,每次朋友来访,戴季陶跟人侃得唾沫乱飞忘乎所以时,她就摇铜铃,戴一听铃声,马上打住。在一次会上,他又习惯性地长篇大论,丝毫不顾旁人的白眼,这时胡汉民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就几个字:你姐姐来了!戴季陶一看,立马住嘴肃静。
戴的怕老婆还引出了一段著名的公案。戴甚是风流,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再次追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夫人不在身边,给了他出轨的绝佳机会。1916年,日本女人为戴季陶生下了一个男孩,但戴却在这一年随孙中山回国,两人就此失去了联系。
3年后,日本女人带着3岁的孩子寻爹来了。戴季陶想到夫人的威严,吓得直冒冷汗。另一边,日本女人也不依不饶。在戴一筹莫展之际,铁哥们蒋介石出了个主意,让他把孩子留下,给日本女人一笔钱,让她回日本去。几经周折,日本女人是送走了,但留下的孩子怎么办?蒋介石好人做到底,提出由他的侧室姚冶诚抚养,做他的儿子,这个孩子就是蒋纬国。
钮有恒后来潜心向佛,清心寡欲,大概觉得对戴照顾不周,有所亏欠,便让自己的外甥女赵文淑照料丈夫,戴竟然跟赵搞到了一起。这时钮氏天天在念阿弥陀佛,也懒得管,任他们去了。不过,戴慑于妻子的气场,一直不敢提出给赵氏名分,直到1942年钮氏突发脑溢血去世,他才正式娶赵氏为妻。
黄旭初:主席头上有太岁
黄旭初从1931年到1949年连任广西省主席,其间,他励精图治,使广西成为与阎锡山的山西比肩的“模范省”。
大家知道,广西的土特产除了甘蔗与米粉,还有大脚女人,当年太平军中的大脚蛮婆打仗比男人都狠,所向披靡,威名远播。黄旭初的原配就是这么一位典型的广西大脚女人,虽然大字不识两斗,但身上那种蛮婆特有的粗野彪悍之气却让黄主席在家里过得诚惶诚恐。
当年,广西虽然是出了名的穷省,但是大小领导们金屋藏娇的可不少,唯有黄旭初,虽贵为省主席,在男女关系上却只能摆出一副道德楷模才有的架势。
后来大概是黄夫人觉得一味高压太过凶险,于是法外开恩,让黄主席收了一个丫头,但有附加条件:想进丫头的睡房,得经过她的批示!黄旭初大喜过望,等到真的去请示才发现通过的概率不到十分之一。
此后,黄旭初改成“曲线救国”,提出为了省主席的面子问题,自己得用一个女秘书。这点花花肠子当然瞒不过夫人,若干天后,东窗事发,夫人带着一帮人冲进省府的主席办公室,不仅对女秘书拳脚相加,还将她的衣服全部抛在主席办公室外的天井内,叫人倒上汽油统统烧掉,顿时火光冲天。
当时省厅的厅长们都在办公。看到火光,以为是主席办公室着火,担着水桶跑来救火。到了现场,却看见主席对着夫人打躬作揖,求她不要将火势扩大。
刘湘:撼山易,撼妻难
四川军阀盛产荒淫之辈,其代表当为拥有大小老婆号称“十二金钗”的杨森。而四川省主席刘湘却能从一而终,成为恪守“一夫一妻制”的标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然,这主要还得归功于刘夫人。
刘湘的妻子姓周,她最初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丈夫发达后,才请人给她取了个“玉书”的名字。这个标准的贤妻良母有个致命的缺点——爱吃醋!若有任何风吹草动,她便会使出自己的法宝——一哭二闹三上吊,那不要命的架势连见惯了大场面的刘湘都畏惧三分。当时军阀流行找女学生当小老婆。有一次,刘湘的电务处处长王用宾拍马屁,为刘物色了一个漂亮的女学生,但是当女学生得知刘湘家有悍妻后,死活不答应,刘湘惧于刘夫人的威势,也犹豫不决,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由于刘夫人的“五指山”一直悬在头上,刘湘一直等到他人生最后一年出川抗战才有了“暴动”的机会。
1937年10月,刘湘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亲率10万大军出川,不料胃病发作,住进了汉口万国医院。刘湘住院期间,上面特地安排了一名陶姓女护士照料他。其实她真实的身份是军统女特务,任务是监视刘湘,每天向戴笠报告。谁想到,刘湘和陶护士竟然一拍即合、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了。可惜刘湘此时已是油尽灯枯,他和陶小姐的爱情成了生命中最凄美的回光返照。
(摘自《醉里挑灯看民国》潘剑冰/著 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