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有2.7亿农民工,他们惜别故土追寻梦想,投奔到陌生的城市辛勤劳作,为城市创造财富,成为文明城市的重要建设者,理应得到关注、受到关怀。但户籍、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成了农民变市民亟待跨越的几道坎。
落户:大城市难进,小城市成鸡肋?
调查显示,现在60%-70%的农民工进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打工,还希望能把户口真正落下来。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长期关注城镇化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意愿强烈与否,主要取决于城市吸引力大小。
“农民工进城首选的不是小城市,而是一二线大城市,这与政策上优先放开小城镇的户籍,步调不完全一致。”蔡继明说,归根结底还是吸引力的问题。大城市能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相当充分的就业岗位,只要进城带来的收益大于打拼的苦闷,这种流动就不会终止。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城市难进,小城市成鸡肋”问题,蔡继明建议,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以此来吸引农民工到中西部小城镇落户。另一方面,集中了最优质、数量最多的公共资源的特大、超大城市,也要降低农民工进城门槛。
就业:城市进得去,留得下有多难?
农民工进城,有了住所,还得有活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每年培训农民工2000万人次。到2020年前,使农民工都能享受一次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基本消除无技能上岗的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人社部原副部长杨志明透露,目前农民工参加过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的约有三分之一。大城市多数实行的是积分落户制,有技能的先落户,技能少的后落户,没技能的难落户。农民工不掌握技能很容易成为城市里的匆匆过客。
怎样才能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在城市有一份收入相对稳定的职业?民建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提高城镇化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提案。提案指出,应提升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能力,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具有弹性、多层次、多选择、多模式的持续进修机制。建立在岗农民工“干中学”培训体系,整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将在岗农民工纳入重点扶持的职业培训项目之中。
待遇:公共服务如何完善?
农民市民化,最终还要融入城市,跟城里人一样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他们的梦想。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石。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宋永忠建议,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就读体制机制,按比例分级承担公共教育经费,支持流入地建公办学校及其他教育资源;实施“流
动编制”教师聘用改革,招聘
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师资作为
“流动编制”教师,与公办教师享受同工同酬和鼓励保障;促进公共教育实现方式的多元化,通过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委托社会机构管理、建立特许学校等方式,缓解公办教育压力。
针对农民工福利不完善所积累的现实困难,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建军呼吁,国家应立法或出台政策统一全国农民工养老制度,加大力度统筹和规范解决老年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医保、福利等基本保障,务求全覆盖,应保尽保落到实处。“除了完善社会保障,还要重视农民工心理融入状态,让他们找到在城市的归属感。”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七建集团公司劳务领包队队长康仁表示,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心理上的适应格外重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应加大对进城农民工的关心关爱力度,让他们能够真正融入城市。
(摘自《农民日报》 任璐 张丛/文 2016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