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奇
老王五十多岁,半头白发,身形消瘦,放在人群中基本认不出来。唯一有点特色的是他那张“生人勿近”的脸,似乎谁都欠他钱,村里的小孩老远看见就躲起来。
老王来自苏北农村,家中几代都是养鱼大户。五六年前,他携家带口来到长兴县,打算在这里干他的老本行。他说,这里一个是水好,一个是人好。当然,这是他后来说起的。
起初,老王给村里人的印象就是不说话,而且斤斤计较。承包河塘时,和村里费尽口舌,直到达到他心目中的价位。平日里碰到村民,他也不说话,成天捯饬他的鱼塘。大家笑他闷声发大财,他也不理会。村民来买鱼,稍微多挑下,他就开始不耐烦,催着买,不买立马和你翻脸。逢年过节不回老家,也不出来走动。
去年夏天,村里经常来几辆车,是附近县(区)的钓鱼发烧友。每次不固定来,设备很好,热情很高,似乎对老王养的鱼情有独钟。鱼塘周围竹林茂密,老王防不胜防,几乎愁白了头。老王找村干部反映情况,村干部也没有很好的办法阻止偷钓。村里新来的大学生村官小吴倒是给老王支了个妙招:把靠近河滩的竹林砍掉一部分,拉起围网;在几处适宜垂钓的地方做几个木头墩子;在大门口竖个牌子,写上“欢迎垂钓”,标明每次钓鱼的费用,要是钓了太多太大,再商量加钱。老王听了觉得不错,马上照做了。
事情就这么有了转机。由于老王用的饲料来源正宗,鱼塘管理到位,塘里出产的白鲢、鲫鱼等肉质非常好,很快吸引了更多的“钓友”。老王没事在门口摆个摊子,卖点矿泉水和新鲜挖来的蚯蚓,生意还竟然火爆起来了。渐渐地,老王的笑容也多了起来。爱动脑筋的他还在门口平整了一块地,方便来客停车。与此同时,村里人与老王的互动也多了,走家串户带点礼品也喜欢捎上老王养的鱼;空闲的时候,老王也不闷在家里了,和大家一起打打牌,喝喝酒,唠唠嗑,整个人看起来换了个人似的。今年过年前,老王给每家每户送了一条鱼。礼物虽然很小,但其中的情谊大伙都深深感受到了。
感受到了这么好的机遇,静不下来的老王开始琢磨起外面的世界。和小吴成了朋友后,他经常往村服务中心跑,一边可以多看书,一边向小吴请教上网的问题。经过辅导,老王成功地在网上注册了网店。老王还打算扩建他的鱼塘,已经向村里申请了项目。
老王的故事很平凡,不经意地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没有多少戏剧性,却仿佛是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让我们感受到温暖。
作者单位:湖州市农业局
同“年”不同样
□沈 瑶
“年”是记忆中张贴大红春联的欢欣喜气,是长大后不顾奔波期盼团圆的信念指引,是忘却烦恼尽享团聚的温馨愉悦,是亲朋好友叙旧谈心的舒适惬意,它传递着浓浓的古味,又洋溢着时代的新风。伴随飘扬的思绪想想逝去的那些“年”,引领美好的眼睛看看行走的这些“年”,虽是一样的年,却是不一样的热闹,虽是一样的喜庆,却是不一样的方式。
那些年,过年的节奏是赶场和囤年货,男女老少通过看电视、聊天、麻将来打发过年时光,开心又忙碌。团圆饭餐桌上大块红烧肉和新鲜牛、羊、鱼肉是奢侈美食,只有在春节才能尽情饱尝。最值得期待的是收到新棉袄,得意洋洋地穿上,尔后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各家门上的春联和福字散发着浓浓墨香,彰显着家中长辈墨迹风格。震耳的鞭炮声、绚烂的烟花是除夕夜最美的景致,当然一阵喧嚣过后空气中浓浓的火药味也不好闻。在阳光明媚、微风不噪的日子,漫步在沙沙作响的石子路,亦或乘在大人自行车的后座,前往亲戚家拜年,有说不出的愉悦。而一些距离较远或者过年回不来的亲友,只能在心底默默地寄托思念之情。
这些年,村民们过年的方式悄悄地有了改变,尤其是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不但可以看到政府组织的文艺下乡会演,有条件的乡村还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自主排演村晚,小品、舞蹈、歌曲、武术,赢得阵阵掌声,反映着村民的活力、热情以及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餐桌上鱼、虾、肉等已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保护环境已成为新风尚,村庄远离了脏乱,美丽乡村建设硕果处处可见。挨家挨户门口都放上了垃圾桶,保洁员定期回收,一度因为污染而不堪入目的小河又恢复了儿时清澈的模样,“水田陌陌飞白鹭,耕牛悠悠伴夕阳”的田园景色失而复得。宽敞平坦的硬化道路上,自行车基本没有了,来往穿梭的都是各式小轿车,起码也是电动车。互联网的渗透使距离不再成为思念障碍,电话、短信、视频等拉近了亲友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有长辈还通过微信联系上了多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开心地在群里发拜年红包!
细忆吃、穿、住、行,伴随我们长大的那些“年”和这些“年”发生着巨变,年同“味”不同。社会发展、经济腾飞,不变的是我们对故土的赤诚、对民俗的传承、对变化的憧憬,变的是我们过年的方式、居住的环境、精神的风貌。随着一代代人的持续努力,广袤故土正翻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农村生活新篇章。
作者单位:省农药检定管理所
这是个人的成长,也是国家的成长
□吴颖明
我大姨一直生活在农村,生活条件转好后,她依然喜欢那里。人对土地的感情是坚固和深厚的,一草一木甚至是空气,陪伴的不仅是物化的人,更是灵魂。这几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信网络覆盖农村,生活处处是高科技,儿女们也从外面的世界带回许多新的东西,一切都在改变着故乡的人们。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亦是如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过年也如其他事物一般,渐渐地发生了变化。
除夕守岁时,央视的春晚依然热闹,可家里的中年人、年轻人都拿着手机、ipad,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如今,我们不再只有一个节目可看,而是想看什么就可以看什么,选择权在自己的手上。大姨的儿媳妇说趁过年要好好追剧,小侄子游戏玩得热火朝天,真是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拜年也不一样了。记得读大学那会,每逢过年我会登上QQ,和群里的小伙伴们一起聊天拜年守岁,大家兴致勃勃地编辑新年祝福短信,然后群发给朋友。突然有一天,流量、wifi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微信成了最流行的社交工具。特别是今年,连我爸爸都学会了微信发红包,从除夕开始,我们每个人发红包、抢红包,玩得不亦乐乎!
除了生活条件变好外,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今年过年绍兴特别冷,温度一度达到零下,村里有的家庭由女儿女婿安排,飞去了海南过年。交通那么发达,说走就走的旅行已不再遥远。去年妈妈还觉得过年就应该好好呆在家里走亲访友,今年她已经建议我,明年我们几家人可以一起出去玩。
除夕的团圆饭里,总少不了年糕、藕脯、八宝菜、鲞冻肉、糟鸡、醉蟹等传统美食,这些美食又好吃又有好寓意。但新时代过年可不止这些家常菜,大姨的儿媳妇在手机上下载了“爱厨房”,为大家做了可乐鸡翅、烤牛排、蒜蓉大虾、鱼香茄子等一桌新菜,还用烤箱做了面包。新厨具、新吃法、新概念,团圆饭越来越具有时代色彩,这大概也是生活的意义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生事物的到来让人猝不及防,也让人欣喜!过年的气氛温馨祥和,吃的东西越来越好,穿的衣服与世界接轨,看世界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有了愿意接受新事物的观念,有了选择更好生活的能力,这是个人的成长,也是国家的成长。愿改变一如既往,进步一刻不停,气象万千、风生水起!
作者单位:绍兴市农业局
欢欢喜喜过大年热热闹闹打年糕
□汪 群
临近春节,位于富阳区新登镇的钟氏年糕加工点特别忙,四乡八邻的乡亲都赶来打年糕。作坊老板钟师傅说,他的年糕加工点已有20余年历史,在当地也算是一家老字号,深得附近村民信任,一到元旦前后,他们就开始忙得脚不沾地,一天要打500多公斤年糕。
走进年糕加工点,从作坊里飘出来的米香惹得人垂涎不已。钟师傅说,这会正在打粳米年糕,“粳米年糕特别香,我们这里打粳米年糕的人特别多,不过胃不太好的人建议要少吃!”钟师傅笑呵呵地说,除了粳米年糕,混合了玉米、紫薯等原料制作出的杂粮年糕别具风味,口感好、耐浸泡,软而不黏,香而不腻,同时保留了杂粮特有的营养成分,近年来这类杂粮年糕特别受欢迎。
钟师傅说,现在打年糕用上了机器,速度比石臼打确实快了很多,但因为需求量大,时间又集中,他们一大早就起来,忙活到现在,外面的队伍只长不短。抱着孙子的王大婶正拿着一条热乎乎的年糕给孙子吃,她说:“刚打好的年糕又香又糯,我们农村都爱这一口。我家今年要打40斤粳米年糕和30斤杂粮年糕,早上8点多就来这里排队了,到现在吃过午饭还没轮到呢。”
做年糕看上去简单,但要制作出好吃的年糕并不容易,打了十几年年糕的孙阿姨说:“首先要选用本地优质大米,不能纯用粳米,不然会太硬,也不能纯用糯米,容易糊。”打年糕中最关键的是“打糕”,为了让年糕更“结实”,也就是更有韧性,一般机器打年糕会前后打两遍。
孙阿姨说:“现在手工打年糕已经被机打取代,但在富阳有些偏远农村,过年时还是会有一些村民聚在一起打年糕。打年糕往往与杀年猪一起进行,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农村人自小就在过年时吃年糕,年糕既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份儿时记忆。所以,现在很多农村年轻人到城里工作后,总会在过年时嘱咐家人多打一些年糕,既可以解馋,又能怀念一把儿时的味道。
过年打年糕的习俗在浙江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恢复传统的手工打年糕,老人们回忆起了年轻时的岁月,年轻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了这种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农业局
乱弹 余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