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春节前夕,本报联合省农业厅团委开展了“新春走基层 幸福农家年”主题征文活动。活动得到厅属各单位和全省农业系统团员青年的积极响应。所投作品,有的展现了农村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过年情景,有的描绘了通过“五水共治”等举措美丽乡村风景如画的场景,有的讲述了农村生产经营主体适应新形势发展新业态的喜人成效,充分展现了我省农业系统团员青年对农业、农村的关注和热爱。现择优刊出部分作品,供学习交流。
点赞乡村新“年味”
□王 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渐近,仙居这座地处浙江东南、台州西部的山城,每个角落仿佛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道路上蠕动着返乡过年的车龙,商场里涌动着抢购年货的人潮,店铺中琳琅满目的是五花八门的年货,街巷中嬉戏着的是期盼过年的孩童……一切都按着人们心中的“春节印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位于县城周边的几个乡村,今年散发出的“年味”却有些不同以往。
在人称“仙居淘宝村”的下各镇黄梁陈村,年近半百的村民老吴正铆足劲用杵捣着石臼中磨细蒸熟的粳米粉,石臼周围米香四溢,使得等在周围的顾客对即将出臼的年糕又多了几分期许。腊月做年糕,这是老吴继承于先辈的过年传统,正宗的粳米、娴熟的手艺和极具柔韧度的口感,使“吴氏年糕”远近闻名。热气蒸腾的屋子里,还闪烁着几个忙碌的身影,老吴的媳妇和上大学放假回来的儿子正在将竹架上冷却好的年糕封袋装箱,等待快递员来取件。“现在时兴网上买东西,我让儿子在淘宝网上开了网店,专卖自家手工年糕,这段时间生意特别好,销量比往年多一倍。”老吴眯着眼睛说。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所勾勒的世外桃源景象,在山城仙居非公盂村莫属。四面群山环绕,梯田依山而建,黄土墙,青石瓦,石子路,公盂村如处子般在山林中遗世独立。自景点被开发以来,该村幽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驴友”、登山爱好者慕名前来,这为公盂村村民增加了新的经济来源。有别于往年专注于准备充足年货来满足年节游客的需求,今年村民们自发组织了“游公盂,留青山”活动,在山中的各个拐角点设立垃圾投放点,并创新性地提出了“集垃圾,赢返现”活动与旅客互动。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他们重要性的淳朴村民,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家门口的这片绿水青山。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皤滩镇的老陈最近经常提着无骨花灯在村里散步。自无骨花灯申遗成功以来,老陈的年节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终日留恋于麻将场与扑克桌,而是对编制无骨花灯和运动健身产生了浓厚兴趣,“你看,今天我又走了一万步”,老陈看着手机微信说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生活条件的改善,思想观念的跟进,行为习惯的转变,无一不是“小康乡村”的先决条件。新年寓意除旧迎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期待我们的乡村能沿着改革的路程,不断焕发自身活力,在青山绿水中走出一条“出彩中国路”!
作者单位:仙居县农业局
让故乡成为有梦的地方
□丁 琳
岁月如梭,于我而言,春节不再是玩乐的代名词,更多的是代表着团圆。奔波在各地的亲人朋友,忙碌一年,终于又可以欢聚一堂,围坐在老家的圆桌边,互说这一年在外的各种经历。而也只有在此时,一颗颗在外漂泊流浪的心,才像是回到了停靠的港湾。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城市与农村的话题是年夜饭桌上的“老生常谈”,今年也不例外。城市,以她热闹繁华的光环,吸引着一颗颗年轻的心,去奋斗,去打拼。而年长些的父辈们,总会带着过来人的疲惫感,诉说着对故乡的眷恋。
这不,去年舅舅毅然辞掉了城里的工作,回来搞起了“农家乐”。舅舅说,城市有城市的好,但农村也有农村的美,更重要的是,家在哪儿,心才在哪儿,能与家人一起奋斗的事业是最甜蜜的。大年初三,我们去舅舅家拜年,赶上舅舅猴年第一天开门做生意,正好让我切身感受下舅舅的新“事业”。
热情好客的舅舅一家人从一大早开始就忙得不亦乐乎,“呼儿催放犊,宿客待烹鸡”。舅舅说,农家“洋”不起,但可以“土”到底,饭食比不上城里饭店的档次,但一定让客人吃得绿色、健康。热气腾腾的土鸡、土猪肉是用大锅烧出来的,上桌时似乎还带着柴火的香味。斟满一杯杯土烧酒,一桌菜不一会儿就被大家“消灭”得干干净净,直呼过瘾。
晚上,舅舅请来了村里的草台班子,给客人们唱黄梅戏。小时候奶奶也曾带我去隔壁村看过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之类的曲目,脑海里依稀还有些零碎的片段,如今再看,越发喜欢上了这种淳朴流畅、质朴细致,带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清新乡土风味的曲调。委婉悠扬的黄梅戏,舒适的环境,可口的饭菜,让客人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城市发展过快,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日益凸显,这让人们更加向往农村清新芬芳的空气,新鲜健康的食材以及风景优美的山水。而农业不仅具备生产功能,还有观光功能,通过农旅融合完美实现了1+1>2的效果,吃农饭、品农菜,住农家屋、享农家乐,如今已成为城里人新的消费时尚!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一直在放一则公益广告《让故乡成为有梦的地方》。勇敢创业,支持故乡,舅舅用他的行动很好地诠释了这句广告语:让故乡成为有梦的地方。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从城市回到故乡,加入到建设新农村的队伍中来,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追逐梦想、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新宁海人”的脱贫岁月
□王肖尹
宁海县越溪乡白岌村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来自青田县的移民,期望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早日脱贫致富。该村村民邱志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一年半时间5只母羊变成28只羊”的励志故事全乡人都知道,今年越溪乡农办还准备帮他张罗“羊圈计划”。腊月二十六,借着挂职越溪乡农办的便利,笔者也前去探访了这位励志故事中的主人公。
还没走到他的家,远远就闻到了一阵酒香味。近了才看到,他的儿子正撩着裤脚在酿酒,干得热火朝天。小邱说,父亲还在山脚那边放羊。
2007年,13岁的小邱跟随父亲来到这个小山村。越溪乡政府帮他们盖起了两间楼房,让他们在这里安顿了下来。人生地不熟又身无分文,邱志光只能在海塘打打零工,供儿子上学。因身体常年浸泡在海水中,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水土不服,老邱的身体渐渐变坏,后来就无法继续做重体力活了,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无奈的老邱,只好经常跑乡政府寻求帮助,靠低保补助过日子。久而久之,乡干部们都认识了他,每当他出现的时候,大家都会戏说:“章主任(白岌村联村干部),你的亲戚来了。”
谈笑间,邱志光闻讯回来了。他身材不高,人看起来挺壮实,精神焕发,早已没有了“药罐子”的影子。2014年,越溪乡农办将老邱列为“低收入农户生产性扶贫计划”重点对象,经过一年多努力,老邱目前已是当地脱贫致富的标杆性人物。“当时身体不好,干不了什么活,天天跑乡政府寻求帮助。”讲起这段往事,老邱仍有愧意。他说,自己毕竟是个铮铮男儿,怎能靠救济生活。得知扶贫计划的那刻起,他就知道机会来了。领到了沉甸甸的5000元扶持资金后,他跟结对的乡干部合计着买了5只母羊,自学养羊技术,自此不再往乡政府跑了。一年后,羊棚里多了十几只羊,他的自信心愈发足了。“那时候就是想,不能辜负了人家的帮助。”老邱说。
更让老邱欣慰的是,小邱很争气,中考647分以越溪中学第一的成绩考入宁海中学,高考又上了重点线被河海大学录取为国防生。满满的自豪写在老邱的脸上:“儿子的学费不用愁,每年有1万元的国防生奖学金,我就安心养好羊。”
从靠政府输血,到自己养羊造血,9年间,老邱从零开始,依靠自身努力在宁海这片异乡土地上扎了根,有过心酸,也有幸福。道别时,老邱说新年要回青田老家看看,春节回来后想把眼前这个只有大门的毛坯房粉饰下。
老邱说,以前搭的简易羊棚影响到了其他村民生活,年后准备拆了。乡政府已经帮他制定了“羊圈计划”,要给他宝贝的羊儿们一个60平方米的标准化的“新家”。
一年又一年,年年都有新的期盼,新的希望。看着老邱一脸满足的表情,笔者不禁畅想,即将建起的新羊棚,圈起来的不只是羊群,更是圈起了一个梦,一个新宁海人的美好生活梦。
作者单位:宁海县农林局
贴沙河之春 徐云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