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屿新村妇女施荷芳,17年坚持学习养殖獭兔技术,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今年65岁的施荷芳曾与丈夫马华仁一起开过五金店、养过蜜蜂,到外地打过工,但都没赚到钱。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报纸上获知养殖獭兔经济效益可观。于是,她和丈夫商量后,便独自去临海参加中国农函大临海分校獭兔养殖培训班,学习养殖技术。培训后,她以每只120元的高价买来了21只獭兔仔,从此走上獭兔养殖之路。如今,她的獭兔养殖规模达到了6000多只,年销售獭兔11000多只,是全区有名的獭兔养殖女能手。
为了养好獭兔,施荷芳每天都起得很早,有时一手拿手电筒,一手割草,只为给獭兔准备一顿丰富的“营养餐”。为了让兔子的毛色更有光泽,施荷芳还学着养殖书上介绍的方法,自己种了黑牧草、青菜、马铃薯和番薯,将这些兔子爱吃的农作物混着饲料,精粗搭配给兔子吃。同时,她改变常规一天喂三次为一天喂四次,少吃多餐,来提高獭兔的品质。
喂料、清扫兔笼、打疫苗,施荷芳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围着兔子转。看到施荷芳和丈夫把给兔子打疫苗的日期写在一张便利贴上,贴在兔笼上方,旁边还有一些其他日期,施荷芳解释说,“这是兔子出生时间以及配种时间,算是兔子的档案。冬天母兔生了小兔崽,我们不知道的话兔崽很容易被冻死。记录了时间,到了兔子的生产期我们心里就有个数,就会在旁边守着,这样可以提高存活率。”为了防止獭兔品种退化,施荷芳用档案记录这个方法来保持品种上的优势,严禁近亲繁殖。母兔产兔崽的时候,也是施荷芳最辛苦的时候,她会整夜守在旁边,直到兔崽被她安顿好后,才回家睡觉。
养獭兔事无巨细,需要花很多心思,不仅要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施荷芳说,一般一只兔仔出生后50天才可断奶,经过5个半月饲养才能成为一只商品兔。太早了毛没长齐,兔皮价格低,太迟了兔子又会重新换毛,得再养三个月才能出售,如此又会增加不少成本。
6000多只兔子,平时全由施荷芳和她的丈夫照料。施荷芳说,请小工帮忙打理,成本太高,这也是很多獭兔场经营不下去的原因。“由于饲料上涨,利润变低,如果人工成本投入过高,就会入不敷出,不少养殖场就因为这样,最后倒闭了。”
施荷芳还给笔者分析了近几年獭兔市场行情,“兔毛价格近年来是‘潮起潮落’。行情好那会,一张兔皮最高卖到120元,平均价格也有80元一张,现在毛色好的兔皮每张价格也只有三四十元,卖兔肉的话每只30元左右。”施荷芳说,兔皮和兔肉,会有客户不定期上门来收购,批发兼顾零售,多年来也积累了不少客户。
除了销售兔皮兔肉,施荷芳还收集兔粪销售给菜农,这一项一年下来也能给她带来上万元的额外收入。 章祖跃
施荷芳正在给獭兔喂黑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