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阳春三月,广袤田野处处呈现春耕春播的繁忙景象。日前,记者走在嘉善县的乡村小道上,看到两旁农田已被翻耕整平,田脚干干净净的,几乎看不到杂草,沟渠里的淤泥也已清理干净,不少村民弯着腰在田里辛勤劳作。
“你看,上礼拜我们刚把春白菜的种子播下去,还没发芽呢。”大云镇曹家村村民谭美珠和女儿一起,一边把回收利用的塑料薄膜盖在白菜地上,一边对记者说,“这样能增加地温,让种子早点发芽,春白菜早点上市可以卖个好价钱。”谭美珠家有3亩多地,每年春季,都会种上春白菜或者春大豆,“去年的春白菜卖得不太好,刨去成本,一共才赚了1万多元钱。希望今年天气好一点,价格卖得高一些。”
因为每年都种同样的作物,土壤板结也越来越严重。谭美珠从旁边还未翻耕的田里抓起一把土,结块的那部分泥土需要使劲才能捏碎,“每年的肥料都放得足足的,可还是这样。”
大云镇春季种植的蔬菜以春白菜为主,仅东云村的3300亩耕地,就有2200亩种了春白菜。据该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去年的春白菜亩均产量5000公斤,亩均产值1万元左右,“我们这里的土地流转率不高,虽然每亩的流转费都超过1000元,但村民还是不愿意将承包地流转出去,而是自己种,结果导致种植的作物不连片、插花田多、土壤板结。”这位工作人员认为,如何合理布局农作物,改善土壤结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农户要做到科学用肥,另一方面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
在惠民街道新润村,记者见到了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金玉林。62岁的金玉林从1998年开始承包耕地种毛豆,目前的承包面积达75亩,这些地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今年的早毛豆刚刚播下去。
“每年从我手里贩销出去的毛豆起码有几百万公斤。”身兼贩销大户的金玉林说。由于对毛豆市场行情了如指掌,他往往会根据行情,调整毛豆的早、中、晚熟品种的种植比例。尽管这几年种毛豆顺风顺水,但金玉林也有苦恼——请人难、用工成本高。“男工100元一天,女工60元一天,即便出这样的价格,请来的还大多是60多岁的老人,轻壮劳力要么出去打工了,要么不愿意干农活,去年一年,用工成本就达17.18万元。”说起这些,金玉林显得有些无奈。他盼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种植业,使人工成本降下来,经济效益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