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省在2008年就开始实施“千万珍贵树种发展行动”,日前又启动了“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但从各地反馈的情况看,不少地方在珍贵树种的选择、配置,造林模式、栽培技术、保护措施等方面尚缺乏成熟的技术支持。眼下,正是造林的大好时机,我们介绍几种珍贵树种栽培模式,希望对各地种植、培育珍贵树有帮助。
珍贵树既是“蓄宝于山、藏富于民”的绿色银行,也是提升森林质量、维护国土安全的生态卫士,更是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宜居环境的绿化优选,同时也是弘扬森林文化、传播生态理念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珍贵树,对于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江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壤和林地类型多样,符合珍贵树种对自然条件多样化的需求。浙江尤其是浙西南、浙南、浙西北山区,珍贵树种种类多、种质资源丰富,为发展珍贵树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省共有木本植物1400多种,是全国珍贵树种种源最丰富、分布较集中的省份之一。据调查,适合浙江发展的珍贵树种主要有银杏、江南油杉、柏木、南方红豆杉、榧树、光皮桦、赤皮青冈、榉树、浙江楠、闽楠、桢楠、浙江樟、刨花楠、檫木、杂交马褂木、红豆树、毛红椿、香椿、黄连木、黄檀、南方铁杉、黄杉、金钱松、薄壳山核桃、少叶黄杞、多脉铁木、普陀鹅耳枥、锥栗、栲树、甜槠、细叶青冈、长序榆、青檀、光叶榉、连香树、香樟、普陀樟、红楠、紫楠、舟山新木姜子、天目木姜子、乳源木莲、深山含笑、伯乐树、细柄覃树、华东稠李、南岭黄檀、花榈木、黄杨、南酸枣、大叶冬青、小果冬青、南京椴、蓝果树、浙江柿、香果树等78种。
珍贵树种培育周期较长但效益极高,在培育方式上与传统用材林有着显著差别。根据我省自然条件,通常可采用基地造林、抚育改造、林下补植改造和“四旁”植树等模式来培育。
基地造林,应配置3个以上树种
基地造林是指充分利用杉木采伐迹地、退化竹林、荒芜坡耕地以及其它立地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山地,建设一批材质好、经济价值较高的高标准珍贵树种基地。其建设主体以国有林场、乡村林场、林业合作社和林业大户为主,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珍贵树种。
建设珍贵树种基地,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树而宜的原则,科学选用造林模式,大力推广针阔混交、常绿落叶混交或与短期内有经济效益的伴生树种混交等成熟技术模式。造林密度一般应达到每亩100株以上,应选择3个以上树种进行混交配置,其中珍贵树种每亩不少于40株。
基地造林可选择生长相对较快的树种,如银杏、江南油杉、柏木、南方红豆杉、光皮桦、赤皮青冈、榉树、浙江楠、闽楠、桢楠、浙江樟、刨花楠、檫木、红豆树、毛红椿、香椿、黄连木、黄杉、金钱松、薄壳山核桃、栲树、甜槠、细叶青冈、连香树、香樟、普陀樟、红楠、紫楠、舟山新木姜子、天目木姜子、乳源木莲、深山含笑、花榈木、南京椴、蓝果树、浙江柿等树种。以浙江楠、闽楠、桢楠、刨花楠、红楠、紫楠、舟山新木姜子、天目木姜子、乳源木莲、深山含笑等树种为目的树种时,应选择枫香等速生落叶阔叶树种为辅助树种进行混交栽培,加快成林进程。
抚育改造,每亩珍贵树不少于30株
抚育改造是根据林分发育进程、林木竞争和自然稀疏的规律及森林培育目标,通过适时适量伐除部分林木来调整竞争关系、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以改进保留木质量、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条件,优化林分结构,缩短培育周期的一种营林措施。
珍贵树种抚育改造模式主要针对珍贵阔叶树种资源丰富的次生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选择具有培育价值和一定年龄的珍贵树种,采取目标树经营模式,定向培育一批中大径材珍贵树种。
这两类林木一般立地条件较好,土壤肥沃,地势较为平缓,珍贵阔叶树种资源丰富,通过清除藤本,适度伐除影响目标珍贵阔叶树种生长的针叶树或其他乔灌木,对目标珍贵阔叶树进行定向培育的建设方式,培育珍贵用材或大径材。幼龄林通过保留目的树种,按照材质优良、实生、干形通直、无损伤、生长势强原则选择目标树,每亩珍贵用材树种不少于30株,全部乔木树种应在100株左右;中龄林按照材质优良、干形通直、径级大小、生长势强、无损伤、实生顺序选择上层保留树种,按照材质优良、实生、干形通直、无损伤、生长势强原则选择保留下层树种,上层保留木以每亩20-30株为宜,下层保留木以每亩40-50株为宜。
林下补植,宜用2年生以上容器苗
林下补植是在低郁闭度林分,或林隙、林中空地等,或在缺少目的树种的林分中,在林冠下或林隙等处补植目的树种,以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一种抚育方式。
珍贵树种林下补植改造模式主要针对珍贵阔叶树种资源不足的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部分针叶林进行林下补植珍贵树种,逐步形成珍贵树种基地,主要包括针叶林珍贵树种补植改造模式和次生阔叶林补植改造模式。以通道两侧、城镇周边山体为重点,通过减针促阔、抽针补阔、林缘补植等措施,调整树种结构,增加珍贵树种比重,营造以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稳定森林群落。
次生阔叶林补植改造模式适用于立地条件较好,土壤肥沃,地势较为平缓,但珍贵阔叶树种资源相对较少的林地,通过清除藤本,伐除影响目标树生长的非目的树种,补植珍贵树种,对目标珍贵阔叶树进行定向培育的建设方式,培育珍贵用材。
杉木林、松林等针叶林中幼龄林,通过适当间伐部分针叶树种,幼龄林针叶树种以每亩100株左右、中龄林60-80株、近成熟林30-50株为宜,同时补植一定数量的珍贵树种,通常以每亩30-50株即可。
间伐补植改造一般可采用条带状间伐补植,也可以采用非规则间伐补植(即间伐生长势差的针叶树,保留优势木,林间空隙补植珍贵树种)。补植树种应选择南方红豆杉、浙江楠、闽楠、桢楠、刨花楠、红豆树、普陀鹅耳枥、甜槠、细叶青冈、普陀樟、红楠、紫楠、舟山新木姜子、天目木姜子、乳源木莲、深山含笑、细柄覃树、花榈木等前期相对耐荫的珍贵树种。
林下补植一般以2年生以上容器苗为宜,并随着珍贵树种的生长,逐步降低非珍贵阔叶树种和质量较差的珍贵树种比例,保证目的珍贵树种健康生长。
“四旁”植树,应选择胸径3-6厘米大苗
“四旁”植树是在宅旁、村旁、路旁和水旁等“四旁”空闲地块进行植树的总称。农区一般没有大面积的土地用于造林,但农区的沟、渠、路旁以及房前屋后零星隙地不少,而且其水肥条件一般都较好,充分利用这些隙地进行植树造林,生产潜力相当可观,并具有改善农区生态环境,保护农作物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珍贵树种“四旁”植树模式可结合平原绿化和“两路两侧”“四边”绿化、“三改一拆”拆后绿化、“五水共治”植树治水,以平原地区为重点,在城市公园、城镇周边、通道两侧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农田林网等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适生珍贵树种。
适合“四旁”种植的珍贵树种以散生为主,应充分结合景观、文化等功能。适用树种主要有银杏、江南油杉、柏木、南方红豆杉、榧树、光皮桦、榉树、浙江楠、闽楠、桢楠、浙江樟、刨花楠、檫木、杂交马褂木、红豆树、毛红椿、香椿、黄连木、南方铁杉、黄杉、金钱松、薄壳山核桃、光叶榉、连香树、香樟、普陀樟、红楠、紫楠、舟山新木姜子、天目木姜子、乳源木莲、深山含笑、伯乐树、花榈木、南酸枣、大叶冬青、小果冬青、南京椴、蓝果树、浙江柿、香果树等。“四旁”植树以大苗栽培为主,但也不宜过大,一般以胸径3-6厘米、干形通直且非截干的健康苗木为宜。
袁位高(省林科院研究员)
吴初平(省林科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