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大学生村”:村民不比住房比孩子学业

  河南省卫辉市汲水镇薛屯村,这个有着1500多口人的村庄,近年来陆续走出了近200名大学生,其中一条街上竟出了多名硕士和博士,该村庄也因此得名“大学生村”。在这个农业大村,都是清一色的平房,外村常见的楼房几乎没有,村民衣着朴素,忙时务农,闲时打工,家家户户不比吃穿,而是互相比孩子学业,鼓励孩子通过考名牌大学改变命运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在该村,老旧的红砖平房、土路、半拉子的土墙比比皆是,除了村委会和小学,几乎难觅两层楼房。村里走出的大学生遍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
  2011年,村民牛德芳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现如今供职于政府机关。在牛德芳看来,他们村里的房子不如外村好,但村里的孩子个个都是村民们的骄傲。“俺村人比较守旧,觉得房能住就行,不比吃喝穿戴,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孩子们学习也比较刻苦。”牛德芳说,希望孩子将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国家多做贡献。
  喜欢木雕的村民王泽海,虽然有一门好手艺,日子过得不错,但他最满意的还是家里两个孩子。一个孩子郑州大学毕业后已经参加工作,另一个孩子考上了郑大本硕连读,硕士毕业后,又考取北大博士。
  “村里文化学习气氛比较浓,大家都教育孩子,农村要想改变贫困面貌,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学,不管将来为国家做多大贡献,没有文化知识,就是空谈。”薛屯小学原校长郭延生说,自己教学几十年,亲眼看到村里出的大学生日益增多,心里感触很多。“这是知识的力量,榜样的力量!”
  (据中国新闻网 门杰丹/文2016年3月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