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种业

良种助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省农作物品种选育能力领先全国

  □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记者从3月8日在杭举行的全省现代种业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业优良品种的选育能力显著增强,培育推广了一大批符合市场和农业生产需要的优新品种,品种选育能力居全国前列,为我省农业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等农作制度创新,促进粮食生产连年增产立下汗马功劳,有力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324个品种通过审定
  据省种子管理总站统计,“十二五”期间,我省累计审定通过324个农作物品种,籼粳杂交水稻、常规早晚稻、油菜、番茄、花椰菜、豇豆、浙八味、铁皮石斛、灵芝等农作物品种选育能力位居全国前茅。育成的高产杂交水稻“甬优”系列、“双低”高油油菜“浙油”系列品种享誉全国,“甬优12号”百亩方均产达963.65公斤,最高亩产1014.3公斤,创下全国百亩方平均亩产最高纪录。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数量居全国前列,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面积与其种植面积比率比“十一五”期末提高了十个百分点,水稻主导品种年推广面积达800万亩以上,“十二五”累计推广面积达4580万亩,累计增产约11.5亿公斤稻谷。
  水稻优势品种向省外拓展速度加快,育成的常规早稻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国早稻种植面积30%以上,杂交水稻“中浙优”系列和“甬优”系列,省外年推广面积在300万亩以上,并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全国唯一通过审定的高油酸品种“浙油80”油酸含量高达80%,旱粮新品种加快向鲜食、加工、适合酿造等多用途方向发展。
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省种子管理总站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围绕稳供应、提质量、保安全的要求,我省实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程,全面建设种子供需预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农作物种子分级储备制度,提升农业良种供应保障能力,有力保障了全省粮食生产安全。“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种业发展建设资金1.57亿元,全省新增种子生产基地6300亩,新增加工、贮藏、检验基础设施1.42亿平方米。目前,全省种业企业已建有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面积达15万亩,年产种子4000万公斤,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杂交油菜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
  与此同时,省、市、县三级联动每年开展种子市场执法检查,对种业企业、销售门市部和种子生产基地进行全面检查与种子质量监督抽检。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农作物种子平均合格率达97.7%,比“十一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
种企育成品种占比达30%  
  种企育种能力大幅增加,商业化育种加快。十二五期间,我省按照项目带动、分类扶持、突出优势骨干企业的原则,启动实施省级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计划,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促进科企合作,率先建立了企业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大力提升种业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截至2015年底,全省持证种业企业83家,比2009年减少28.4%,但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13家,比2009年多了10家,全省种业企业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以上,销售额前十强种业企业销售量占比达70%以上,企业申报审定品种占比达30%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