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种白芨效益挺诱人

江山种植户亩产值达18万多元

  “去年底,我一亩地的白芨挖了1550公斤,卖给陕西汉中的一名药材老板,毛收入18.6万元。”3月7日,江山市凤林镇凤溪村中药材种植大户周有华高兴地说,种白芨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周有华介绍,2009年他在亲朋好友及相关部门支持下,承包了50亩土地,开始试种白芨35亩,其余地里种七叶一枝花、半夏和藏红花等中药材。经过几年的摸索,他成功掌握了一套紫花白芨人工种植技术,目前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多亩。
  白芨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合栽培在沙性土壤里,一般种三年就可以挖出来销售了。刚开始,周有华向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一名教授学习种白芨技术。第二年4月中旬,他发现白芨的叶子发病了,就连忙将这一情况报告教授。后来,经过化验,对症下药,及时治好了病害。周有华说,栽培白芨除需及时防治病虫害外,还要勤管理,经常性地除杂草,施些鸡粪、羊粪等有机肥,才能增产见效益。
  2012年下半年,周有华的一亩白芨产量达500公斤,每公斤售价60至70元,亩产值达3.25万元左右。当年白芨产量17吨,按照种子价格卖出,总收入110.5万元。到2014年,他挖了白芨4亩,有2吨的产量,以每公斤100多元的价格销售,总收入20万元,亩产值在5万元以上。
  去年底,在相关部门牵线搭桥下,周有华将一批紫花白芨出售到陕西,鲜块茎收购价每公斤涨到120元以上,亩均产量1550公斤,亩产值达18.6万元,这在全国中药材研究与种植行业引起不小轰动,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专家学者、种植业主络绎不绝。周有华分析说:“我卖的白芨价格高,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白芨是作为种子被贵州、台州等地的药材老板买去的;白芨开的是紫红花,品质好,在全国是属于上等品,所以售价高。”
  近日,笔者在栽培基地看到,去年10月种下的白芨已零星长出芽苗。而另一块地里是两年生的白芨,采用套种玉米的栽培方法,也有许多芽苗冒出来了,一丛白芨已经发了20来个芽苗,周边生长着一些杂草,春暖花开季节,要组织劳动力及时拔掉,不与白芨生长争营养物质。
  据介绍,白芨以干燥块茎供药用,价值高,具有润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同时在美容和工业行业用途广泛。目前,全国白芨中药材市场尚无大规模人工种植的产品,主要来自采挖野生产品,经过多年的无度采挖,野生白芨资源急剧减少,无法为市场提供充足货源,正因为白芨资源稀缺,人工种植的白芨价格逐年上涨。
  尝到甜头,周有华打算将一块种过水稻的田也种白芨,今年计划扩种50亩。
  近年来,江山市加大力度、加强引导,积极人工培育白芨种苗和产业化种植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市白芨种植面积达150亩,初步形成白芨产业链,从良种繁育、种苗驯化、示范基地、新产品开发等环节,都有产业主体在生产、研发白芨,有望把白芨培育成为当地中药材产业的一大亮点。 祝日耀 毛土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