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水稻主导品种增产技术模式、菜稻轮作稳粮增效模式、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一大批先进的粮油增产技术已在我省的农业生产上得到应用。近日,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我省粮油产业技术团队自2014年6月成立以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推广模式,推广了一大批绿色增产技术,促进了粮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省粮油产业技术团队在30个县(市、区)建立了66个技术示范基地,面积达2.98万亩,带动全省推广应用相关技术或模式面积达370.6万亩。在绿色增产技术的带动下,一大批高效低毒农药、新型肥料得到推广应用。
为解决机插育秧难的问题,去年,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农技推广中心和诸暨市农业局的粮油技术团队专家联合攻关,研发成功“叠盘暗出苗”技术模式。该模式整合了叠盘暗出苗、基质育秧、供应出苗秧等一系列领先技术,被称为“1个育秧中心+N个育秧点”的育供秧模式,属全国首创。据省农技推广中心专家介绍,与传统的育秧方式相比,这种育供秧模式提高了水稻生产的技术到位率,为培育壮秧、提高水稻产量打下了基础。诸暨市新桔城粮食专业合作社应用该技术后,供秧能力比原有模式提高12倍,育秧成本下降15%。去年,该模式在诸暨、鄞州、余姚、瑞安等8个县(市、区)建立了示范基地,在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等生产上得到推广。
马铃薯是我省重要的旱粮作物之一,全省年种植面积约90多万亩。马铃薯繁育系数低,种薯经多代扩繁后容易感染病毒而出现种性退化,导致产量降低。为提高马铃薯产量,一般采用脱毒马铃薯技术繁育种薯,该技术此前在我省尚属空白。针对这一实际,省粮油产业技术团队采用防虫网基质覆盖栽培快速繁育脱毒良种,不仅创新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恢复了品种特性,还可多次收获马铃薯,有效地提高了单产,实现增产增收。去年,诸暨、义乌等地农民选用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马铃薯单季平均亩产量超过3000公斤,亩产值超过1万元。
近年来,我省相继育成一批高产籼粳杂交稻品种并大面积推广,为挖掘新品种的增产潜力,省粮油产业技术团队集成了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的配套。为适应旱地粮食多熟高产高效技术发展需求,省粮油产业技术团队又摸索出一年三熟或四熟的旱粮间作套种技术。针对粮食生产向“机器换人”转换的需要,粮油产业团队还引进了薯类、油菜播种和收获等机械,并根据实际需要作了改进,推进了旱粮、油料生产机械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