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陈仁东:一位不简单的手工鞋匠

  •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俗话形容中国传统的戏曲演员是再合适不过了。其实,演员足底的绣花鞋也是手工匠人的杰作。在玉环县干江村,就有这样一位绣花鞋匠,常年足不出户,天天坐在自家的小作坊里,梆梆梆地纯手工制作戏曲绣花鞋。如今,他的鞋不但销往绍兴、上海、南京,还卖到了新加坡。
      2月23日下午,笔者特意拜访儿时的老同学玉环县干江镇干江村陈仁东,一进楼梯,就听见一阵锤子的敲击声。寒暄过后,他边制作戏曲绣花鞋,边打开了话闸子。
      今年65岁的陈仁东,小学毕业后,倚仗住宅临街的优势,15岁就拜师学手艺。那时,师傅教育他,不要学做皮鞋,制作一双皮鞋的时间,布鞋起码可以做上好几双,再说做布鞋成本投资少,制作方便,这传统工艺永不过时。
      三年拜师回家后,陈仁东一直独立支撑鞋店门面。上世纪90年代,农村加快小集镇建设,原有的老街人迹罕至,陈仁东也建起了新宅。而后,他曾帮好几家鞋厂干过活。随着年龄的增加,他考虑到在企业干活,既受约束,收入又不高,不如在家自由。看着电视上的戏曲表演,目睹戏曲培训班逐渐兴起,老陈突发了制作京剧绣花鞋的念头,这一做就是10多年。
      如今,陈仁东制作的京剧绣花鞋在经销户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省内外客户纷纷来电定制。眼下,他和家人正在赶制来自嵊州市的一笔上百双戏曲手工绣花鞋的订单。
      绣花鞋的制作,要经过六七道工序,裁剪、绣花、纳鞋帮、上帮、填内底、上鞋靴、缝须。
      一双布鞋的制作,纳鞋帮和上帮是绣花鞋中最关键的工艺,陈仁东准备了铁锤、鞋耙、鞋钻、切刀等工具。只见他把鞋底面周围用刀子均匀地切入一条像牙签粗细的槽,尔后放在鞋耙上,安上鞋帮,用铁钉暂时固定鞋前和鞋后的准确位置,然后使用穿鞋钻引入牛筋线,一钻一线地把鞋底和鞋帮固定起来,再拔掉铁钉,最后使用打鞋坯,将纳好的绣花鞋撑开。不到3分钟,一只绣花鞋就基本成型了。
      鞋子好了,还要垫鞋底、缝鞋须,最后,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这样才算真正地完成了。
      纳鞋帮的牛筋线必须要均力拉紧,这样才会结实;撑鞋时,用锤子一点点地敲,用力太大会撑破布面,用力太小走形,这些细节都需要不断从实践中找到窍门。“别看这一只小小的鞋,不花几年时间练,做出来的鞋子就会不合脚。”陈仁东说。
      老伴倪梅娇对这个“憨老头”十分满意。“他踏实,每天总是早早开工,一坐就是一整天,时常忙到晚上10时多。现在,县内做绣花鞋的手工作坊就我们一家了,订单全年都没断过。”倪梅娇说。
      陈仁东说,这些年来他们都是赶定单,从未考虑过自家去销售。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电商遍布国内外,儿媳妇正在筹备电商事宜,欲把绣花鞋通过网络推销出去,不但能增加从批发到零售的一笔收入,更能满足顾客随购随到的愿望。
      为了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女儿、儿媳妇也跟着陈仁东学起制鞋手艺。如今,她俩做的绣花鞋款式已达十多种,主要有绣花、绣鸟两个系列,再细分为平底、内高、快靴、老款等款型。据了解,现在做这种纯手工绣花鞋的人越来越少了,陈仁东只想把这一门手艺传承下去,希望有年轻人来学。
    吴达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