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面积:4人的责任田;委托时间:暂定一年;委托分成:委托方得燥谷400公斤,被委托人将耕种、管理、作物生长等情况和最后收成情况,分阶段拍视频发给委托方……“我与同村的王立军刚通过微信谈妥了耕地流转事宜。”近日,缙云县大洋镇西峰村村民王茂顺边说边将手机递过来,让笔者看他用微信订的“合同”。“只要不删除这些内容,这一合同和签字画押的一样靠谱!”“春节前我与村干部联系,没想到这么短时间就把我的承包地流转出去了,还收到了3个视频,视频里可以看到,田畦己整好,马铃薯已种下,还准备许多草木灰,这下,我可以在外安心赚钱了。”前几天,春节没回家过年的大洋镇西峰村王晓军打电话给村委会主任王建标,称赞通过网络平台流转土地给他带来的好处。
这是缙云县农业部门引导农民利用网络流转土地的几个镜头。“有的农户有田不打算种,有的大户想种却没田种,这一现象制约着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缙云县农业局农作站高级农艺师朱静坚说,县农业局在调研中发现,今年春节,全县外出农户因忙于事业没回家过年或回家住几天后便急匆匆出门的约有2万多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承包地需要流转,但由于上述原因,来不及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农业部门和乡镇的同志针对这一问题,觉得可以利用每人的手机,发挥网络优势,引导种粮大户现‘卖’现‘买’,通过微信签‘合同’流转耕地。”“总结前几年一些农户春天时口头委托别人种植自己没打算种的承包耕地、到收获时由于无依据引起争执的教训,我们引导双方增强‘三个意识’。”县农业局农经站的樊伟芳说,他们着重引导双方增强“效率意识”,及时沟通,解决长期外出农户的耕地流转难,避免抛荒;增强“字据意识”,及时留下电子文字依据,避免兑现时发生异议;增强“理解意识”,农民通过及时拍发视频、照片,使在外农户了解自己流转出去的承包地作物生长情况,避免出现“在家人种田辛苦,出外人一无所知”的情况。
日前,新碧街道马渡村种粮大户胡振龙用手机拍摄了花11万元新买的插秧机的照片,并将照片发给承包土地委托他耕种的外出农户。他说:“今年租种了20多户农户的承包地,这些人都是外出户,在手机上商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签个简易合同,并将其保留到合同期终止,这样可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据县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县没有回家过年农户的近万亩承包土地已通过网络实现了流转,春耕生产正在有序进行。
丁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