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打工村”之称的重庆开县团凤村,有村民3200人,外出农民工1500人。其中,5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工(俗称“打工爷爷”)有300余人。
“打工村”来了医疗队
2月18日,开县竹溪镇团凤村依然有着春节的气息。村子里可见来往走亲戚的人们,偶尔还可听到爆竹声。
重庆京西医院医疗队和重庆周立太(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一行16人出现在村子里,更是让这里变得热闹了许多。
为方便村民前来检查身体,临时医疗点设在团凤村村委会办公楼一楼。
上午8时,有村民陆续前来体检。在医护人员帮助下,大家有序排队登记、测血压、验血、照心电图、做B超等。村民感叹说,这是第一次有医疗队进入“打工村”为大家体检。
此前,村民们怕花钱,很多人一辈子没有体检过。有时候即使生病,也会硬撑着。外出打工也是能省则省,几乎从未想过要做专门体检。
村民谢国万说,早在1990年,他就开始外出打工,今年是第26个年头了。老谢回忆说,年轻的时候,体力好,一天干下来,不觉得累。但长时间在建筑工地扛大锤、抡铁镐,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体力严重不支。时间长了,身体各种问题就出来了,时常感觉腰酸腿痛。但想着去医院就得花钱,他实在舍不得。
这一次,村干部通知老谢到临时医疗点免费体检。在自家附近就可以得到免费体检,不仅省去了往返医院的奔波,还可以节省一笔钱,这个消息让老谢很开心。想着老伴赖纯英患有哮喘病,老谢也想借此机会给她好好体检下。于是一大早,两人便来到了医疗点。
老谢很担心体检会查出什么不好的结果,在排队等待的时间里,他不停地与等待体检的村民拉家常,以此平息心里的不安。
各项检查之后,医生告诉老谢,他的身体并无大碍。只是他头部有严重皮癣需要用药治疗。其老伴也只是哮喘和高血压,其他无恙。老谢心里的石头落了地,高兴地说:“这次体检,真是新年最好的礼物啊!”
谢国万说,家里只有0.3亩地,仅种了些蔬菜。因为存款不多,如果不外出打工挣钱,坐吃山空,积蓄就会越来越少。他表示,会严格按照医生的叮嘱服用药物,期望头上的皮癣尽快好起来,以便早日回到建筑工地。
67岁的李家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断断续续外出到广东等地的建筑工地打工,属我国第一代农民工。2011年,李家富回到了团凤村。他有7个女儿,均已出嫁,老伴王本容常年生病。李家富一个人种了3亩地,去年收获900公斤稻谷和100公斤花生。
李家富感慨,年岁大了,身体不中用了。2014年,家里养了3只羊。有一次,他发现羊吃村民庄稼,上前制止,结果差点被羊拽进了河里。此次体检,他被检查出哮喘和高血压。
重庆京西医院副院长朱寄群介绍,此次参加体检的村民共有182人,其中,大部分为“打工爷爷”。体检结果显示,六成打工者因积劳成疾,患有高血压、肾结石、胆结石、肺心病、下肢腿伤等疾病。
外出打工改变的村庄
开县竹溪镇团凤村村支书罗海波介绍,该村有农户928户,每家均有人外出打工,其中,高龄农民工占了很大一部分。从掌握的情况看,这些外出的高龄农民工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北京、广东及河南等地的建筑行业。随着全国多个省市开始禁止60岁以上农民工上一线作业,从去年1月起,部分高龄农民工陆续返乡。
为解决这部分人的生存问题,村里的做法是,鼓励返乡创业,并引进一些农业公司,把因农民外出务工而撂荒的土地用流转方式盘活,将村民土地集约利用起来,发展观光、生态农业,给高龄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罗海波说,村民们外出打工改变了村庄。因为打工,村民们收入增加了。5年前,村里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如今,人均年收入近1万元。2012年底,在当地政府帮助下,一期新农村建设竣工,先后已有100余户农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目前,村里正着手二、三期新农村建设工程,争取让更多村民住进新房。
负责现场法律咨询的重庆周立太(成都)律师事务所办公室主任王晓娟称,春节后,是农民工外出务工高峰期,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尽量与建筑公司等务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一旦权益受损,可以此作为索赔的重要依据。
(摘自《东方早报》 徐其勇邱萧芜/文 2016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