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就业难”和“用工荒”交织并存越来越突出,一边是1500万青年就业群体带来的就业压力,另一边是不少行业提高薪金也难招来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工作给现代社会的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能带来社会阶层的流动,成为人们向上的动力。因此,就业观念在人们的就业方向、心理预期和就业选择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也决定着人们在进入择业阶段之前的教育和培训方向。
从新闻报道中我们也可管窥一二。年后,物流、家政、餐饮、建筑等行业薪资高涨,然而仍面临用工荒的问题,外来务工大省广东用工缺口为46%,其中仓储物流、家政保洁等行业人才缺口最大。这些用工缺口最大的行业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服务行业。那为什么服务行业的用工缺口会最大呢?调查显示,薪资期望高,优秀人才难找到,年轻人不能吃苦耐劳,流动性大等等,成为了企业用工方面十分挠头的问题,导致一些行业“缺人”。
为什么一些工作岗位工资虽高却也乏人问津?笔者认为,主要来源于当今社会新的劳动力群体不仅仅重视工作所能带来的福利和金钱,也更注重所从事行业的社会地位,以及给自己带来的自我实现程度。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一些行业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从这个角度来讲,就业观念和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市场上的供需不匹配。
不能让就业观念带来的供需不匹配“水涨船高”,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从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以更好满足用工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简单来讲就是人才培养“供需”要“对路”;另一方面要提高社会对所有行业的认可度和尊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业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渠道。此外,用人单位要多从劳动者满足自我提升愿望的角度来完善薪酬体系,增强行业吸引力和用工稳定性。
(据人民网 孔令晶/文 2016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