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种粮大户:备足农用物资盼降用工成本

  □本报记者 姚力丹
  编者按:又到春耕备耕时。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春耕备耕有哪些特点、哪些利好?各类农业主体有哪些困难、哪些需求?最近,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各类农业主体,分享他们的欢乐,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困难、需求和对策……从本期起,本报推出“农业主体话春耕”专栏,陆续报道这方面的情况,敬请关注。
  本报讯 随着天气日渐回暖,今年的春备耕大幕也已拉开。浙江大地上,种粮大户正在为春耕忙碌着。
  “这几天我们正忙着检修农机,下周就要育秧了。”平阳县新科家庭农场农场主伍思树日前告诉记者,今年,他准备种植早稻800亩,还要为周边农户的700亩早稻提供育秧、机插、机收等服务。“今年的肥料、农药价格都比去年低,这对我们来说是好消息。”伍思树说。
  温州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包碎云这几天刚预定好早稻育秧基质。“我今年打算种400亩早稻,合作社还要为周边农户育秧6000亩,现在育秧大棚已准备到位,估计这个月13日左右可以开工。”包碎云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当地的土地流转费每亩比往年便宜了100元,这会大大降低种粮成本。
  在早稻种植大县龙游,献军粮食专业合作社的仓库里已堆满了今年春耕所需的种子和化肥。合作社理事长傅献军告诉记者,合作社今年准备种植早稻1300亩,与去年差不多。“现在,合作社已准备了种子5.6吨、复合肥40吨,种子肥料可以满足春耕需要。”傅献军说,今年合作社打算继续选用“中嘉早17”和“中早39”这两个早稻品种,这两个品种品质优秀,去年亩产达到450公斤。
  傅献军告诉记者,据他了解,龙游农民种植早稻的热情还是蛮高的,现在全县打算种植早稻250亩以上的大户就有200多个。“主要有两个有利因素。”傅献军说,首先是早稻由国家订单收购,不愁销路,还有补贴和奖励,当地早稻的收购价高于晚稻;其次,双季稻比单季稻效益要好,种植早稻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人工、机械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虽然今年早稻种植的形势看好,但人工等成本在上涨,傅献军希望早稻补贴和奖励能够再高一点。和傅献军一样,龙游红专种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红专也为人工紧缺、成本越来越高发愁。“愿意干农活的人太少了,合作社雇了80多个工人,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工钱要三四千元,有点吃不消啊!”董红专感叹道,如果年轻人能加入种粮队伍,就会缓解人工紧缺的问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