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农民工务工动向新观察

  每年春节过后,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背起行囊,离开家乡踏上外出务工的路程,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新常态下,沿海地区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加速回流,传统劳务输出地成为新的劳动力“蓄水池”。这个春天,农民工将去向何方?
外出还是留乡?答案日趋明朗
  这个春天,外来农民工数量众多的广东省,最先传递出用工总量减少、劳动力结构优化的“蜕变”信号。
  广州市近期一项针对424家使用异地务工者100人以上企业的调查显示,用工规模、招工数量、外出招工需求呈“三降”态势,制造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正在下降。
  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一家典型的小微企业,广东连盈家具有限公司往年最高峰时用工数量为80人,用人成本高使企业一度濒临破产。在启动自动化改造、“机器换人”后,用工数量减为40人。“用工减少,公司发力新产品研发,产量却大幅上升,今年1月已接到超过500万元的订单。”公司董事长张锡林说。
  截至2015年底,东莞1200余家企业申报“机器换人”项目,预计可减少用工7.1万人,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5%,传统劳动力市场正加速重构,企业正逐步通过装备自动化改造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沿海地区用工数量缩减,是否意味着“求职难”卷土重来?事实上,农民工的选择已不再单一。伴随着东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中西部也在不断承接产业转移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农民工回流,渐成气候。
  在陕西,务工流向于2013年出现“拐点”,留守人数首次超过外出人数。此后一路攀升,到2015年末,693万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达404万人,其中156万人在本县找到工作。
家乡是好,留下做什么?
  无论是第一代农民工“落叶归根”的情感牵绊,还是家乡经济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返乡、就近就业的大潮正在改变务工人员的流动轨迹。对中西部而言,产业发展、城镇化配套能否“承接得住”越来越多的返乡人口,愈发成为影响务工走向的因素。
  在有800万务工人口的劳务输出大市重庆,近年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崛起,开始显现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效应。重庆市人社局农村劳务开发处处长张德祥说,2012年重庆农民工市内就业人数首次超过市外。目前市内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市外近100万人,保持稳定回流态势。
  与此同时,城镇化对就业的拉动,在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别样图景。
  贵州省黔西县“茶海之心”永安镇,“茶乡建筑服务队”和“茶乡采茶服务队”品牌响亮,服务队成员都是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而来的新移民。
  永隆社区汪家堡安置点是永安镇首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30户移民陆续在这里安家。瞄准当地茶产业和小城镇发展,社区把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了采茶服务队、建筑工匠队,找到稳定的就业门路。村民刘开容承包了8亩多茶园,成为移民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人留下来了,工作有了,
  但考题仍未完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前在
  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五
  险一金”参保率均好于中西
  部地区。业内人士指出,如
  果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接续不提速,即便农民工回流家乡,保障体系“兜不住”,也会导致就业“短工化”、流动性高倾向加重。
  谈起为啥要返乡创业,重庆涪陵区珍溪镇卷洞村村民况由贵说得直白:“家乡的创业政策越来越好,外出打工不划算!”返乡后,他看准了村里2000多亩闲置林地资源,做起土鸡散养,目前存栏1.1万羽。
  不过,对返乡创业者而言,资金匮乏、技术欠缺,依旧是横亘在面前的拦路虎。不少返乡农民工坦言,农村金融机构、产业类型都还不完善,政策支持和项目设计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还需要更多灵活多样的政策支持。
  “新产业、新业态和服务业等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过剩劳动力顺利实现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就业。”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近日表示,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续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
  (据新华网 陈晨 李松 黄浩苑骆飞/文 2016年2月2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