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要闻

彭华明:贴钱也要当好村支书

  •   为了办好村里的橘花节和采摘节,他自己贴钱贴时间,一个采摘季就亏了4000多元;为了管好村务,他辞去白天的高薪工作,晚上去企业当门卫,赚取微薄的工资;为了做好公益事业,他11年来坚持献血119次,不管贴多少路费都毫不在意——
    彭华明:贴钱也要当好村支书
      2月2日,14时。台州黄岩区澄江街道凤洋村,中国柑橘博览园内,太阳暖暖地照着橘树。
      彭华明带领村干部,在灌溉渠边停下脚步:“我的设想是,今年隔一条渠就加一溜盖板,既方便游客采摘,又能保证安全。”干部们点头赞同。
      54岁的彭华明,是凤洋村党支部书记。提起彭华明,凤洋村文书周文荣说:“自2013年当上村支书以来,他每天都扑在村里的工作上,论勤劳苦干全街道他数第一。”村民张小领,也直说这样的支书很难得。
    为村务贴钱——
    “去年采摘节3个月,他起码倒贴了4000元”
      2月2日10时,凤洋村中国柑橘博览园里,黄岩凤来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德通,正在整理满屋的橘箱。看到彭华明进来,马上笑着让座。
      依托2300多年的橘文化,借力乡村休闲旅游,凭借永宁江畔的良好生态,风来柑橘专业合作社2015年投入运营。仅当年一个采摘季,游客就达3万人次,相当于之前全村一年的游客量。
      彭德通带领的合作社,柑橘销售顺利。彭德通不无感激地说:“这多亏了华明书记啊。”
      2015年,凤洋村举办了两次关于柑橘的盛会。一次是四五月份的橘花节,一次是10月份开始的采摘节。两次节会,游客量都达3万人次。彭华明则主动当起了“服务员”。
      牢牢抓住乡村旅游发展定位,彭华明首先在黄岩区旅游局、澄江街道办事处的牵线搭桥下,与黄岩区6家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大力推广乡村采摘游。小学文化程度的彭华明,被“逼”着学会用微信,还跟旅行社负责人成了“微友”。
      就这样,旅行社来了,散客也来了。
      经常有散客主动联系彭华明,约定来赏橘花或摘橘子的日期,彭华明就专门抽出时间来接待。经常有温州、金华等地的游客找不到凤洋村的进口,彭华明就提前在村口等。有时候游客开车走错路,彭华明等上个把小时。
      彭华明招待游客的费用,村里是不补贴一分钱的。因此在村务上,他经常贴钱。彭德通说:“我算过,去年采摘节3个月,华明书记跑来跑去,油费电话费什么的加起来,他起码倒贴了4000元。”
    为“白天”买单——
    “他晚上去企业当门卫,白天在村里做事”
      在凤洋村,进村路边有个叫“新塘”的池塘。眼下塘里的荷花菱角早已枯萎,但塘水仍然清澈。塘边,农家曾用过的坛坛罐罐,被种上了鲜花。葫芦、石磨、风车、纺纱机等传统器具,则被摆放在廊下供人参观。
      凤洋村妇女主任陈玉莲说:“前几年新塘又脏又臭、垃圾漂浮,是彭书记亲手将这里整治得这么漂亮的。”
      “美丽乡村”、“五水共治”、“多城同创”、乡村休闲旅游,凤洋村的件件大事,彭华明花了不少心血。不光是新塘,就连村里独具特色的文化礼堂,也是去年在他的带领下改造提升的。
      凤洋村属于“多城同创”创建范围。前几年,进村道路两边,经常出现“脏、乱、差”现象,因此被媒体曝光过许多回。彭华明带着村“两委”班子,趁“美丽乡村”提升行动,彻底清除了垃圾,并建起文化墙等,进村的“门面”靓起来了。
      去年,凤洋村除了提升整体环境,还对进村道路进行改造,拓宽了旅游大巴开不进的路段。结果,中国柑橘博览园1000亩橘园,所产柑橘早早卖完。周边村的橘子销售也被带动起来了。人多的时候,农家乐用餐一桌难求。
      彭华明对村里事很上心,可家里事一概不管。陈玉莲说:“他晚上去企业当门卫,白天在村里做事。”
      以前,彭华明在企业管过设备,当过办公室主任。当村支书以前,他在东模车架厂做仓库管理人员两年半,年薪七八万元。可担任村支书以后,他主动辞去白天的工作,去企业当了一名晚上上班的门卫。
      如今,彭华明一周只在周日上一个白班。村里有事的时候,他就跟同事换班,尽量把白天的时间留给村里。
      相比以前月收入六七千元,彭华明如今月收入只有2300元。妻子彭建君在企业打工,月收入只有1000元到3000元。迫于家庭经济压力,彭华明不得不去上班,但有时白天累得厉害了,晚上值班偶尔会打瞌睡,企业老板很不高兴。
      “你怎么不在村里开一家农家乐啊?”面对笔者的疑问,彭华明回答:“我也想开,但我当支书,没时间和精力管理啊。”
      对于工作问题,彭华明也很着急,但目前还没有解决办法。
    为公益付出——
    “献血有好处,我儿子都被带起来了”
      敦实的身材,宽大的衣服,黝黑的脸庞。彭华明的身上,透着质朴。外人很少知道,这位任劳任怨的村支书,还是位献血“达人”。
      从2004年下半年到2016年2月2日,彭华明献了119次血。
      2004年,彭华明的一位朋友摔伤住院。在去医院看望朋友的路上,他看到了献血车。而在这之前,他在澄江街道办事处献过血,但工作人员说他的血液不合格。“我就觉得奇怪,为什么我的血不合格。但人太多,工作人员没告诉我原因。”彭华明说,再次看到献血车,就想去试试:“就算不行,我也想知道原因。”没想到,这一次工作人员说他的血合格了。
      就这样,他献出了人生第一袋血。
      献血后,彭华明跟医生聊天,询问第一次献血为什么不合格。医生说,可能是吃了油腻的东西,也可能有炎症。这时,彭华明才明白,献血原来有那么多讲究。
      献完血,彭华明赶到医院时,已是下午。朋友的妻子得知后,开玩笑说:“你这人怎么这样,明明是去看人的,自己却跑去献血了。”
      从那之后,彭华明开始了献血生涯。前三次,他献的是全血。后来除偶尔几次外,他献的是血小板。
      献血在黄岩就可以,但捐献血小板要到椒江。每当有需要时,台州中心血站会提前给彭华明打电话:“明天来献血小板吧,晚上别吃太油腻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彭华明乘公交车赶到椒江,献完血小板再赶回村里。时间紧张的时候,他就打的,一来一回也要大半天时间。
      彭华明献的119次血中,5次是全血,114次是血小板。按每次来回乘车费15元计算,他光是路费就花了1785元。
      对于自己吃的“亏”,彭华明一点都不在乎:“献血有好处,我儿子也被我带起来了,从2013年开始他已献了4次血。” 鞠贵芹
    图为彭华明(右二)与村干部及柑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商讨橘园设施提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