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刚刚过去的2015年,龙游种粮大户董红专的“浙江红专粮油贸易公司”不仅未受市场低迷影响,还通过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使公司经营收入不降反升,较上年增收五个百分点以上。他的经验值得种粮大户借鉴。
“董老板,今年你还收晚稻的吧,我打算明天发35吨过来。”前不久,江西省景德镇市粮食经销商潘先生通过电话,与龙游县种粮大户董红专达成一笔生意。这是董红专大力拓展粮食生产经营业务,进而取得增收的一个渠道。
董红专,龙游县詹家镇夏金村人,17岁那年就子承父业,接手父亲承包的32亩粮田。如今,30多年过去了,他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种粮大户之一,经营粮田面积4300亩;常年雇用农业工人70名;拥有育秧温室、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和大米加工等机械设备、设施多达48台(套),总价值1130万元。
这些种粮“装备”,对于董红专来说是绰绰有余,够用了。可他发现一个新问题:“有些种粮大户有个现实需求,就是希望能有社会组织来帮助自己打理土地。”看准了这一农业机遇,董红专在短短数年间,从种粮大户成功转变为为农民提供耕、种、管一条龙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演绎着崭新的角色。
“红专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真的缓解了我们的卖粮难。红专的业务做大了,我们就更可依托、更有安全感了。”湖镇镇种粮大户余雪芳一直很感激董红专,她说,由于晚稻淀粉含量高,不易储存,国家粮库不收购,因此严重影响了种粮收益。“我有1200亩粮田,这几年来,我的晚稻基本卖给红专,现在粮仓里还有230多吨甬优系列杂交晚稻呢,都是留给红专的。”余雪芳表示,目前,龙游有70%以上的晚稻是销给红专的。
自2011年开始,董红专就投资150万元购入一条日产60吨大米的生产线,生产“红专”品牌大米,销往温州、金华、衢州的联华超市,及桐庐、富阳等地的“红专大米”专卖店。
由于就近加工、就近销售,“红专大米”新鲜度特高,加上大米品种又是良种“甬优”系列杂交稻,糯性适中,尤为适合江浙地区居民的口味。去年底,董红专将1万多吨晚稻加工成6500吨大米,全部销售一空。日前,他又购入一套稻谷加工设备,新的加工设备产能将提高1倍。收购晚稻成了董红专逆势增收的最大亮点。
同时,董红专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效能,在为自己粮田做好服务的同时,也为其他种粮户提供服务,增加了服务性收入,这也是他逆势增收的渠道之一。
去年,董红专的直播机为种粮户插播秧苗3万多亩;育秧温室为种粮大户提供温室秧苗1.7万多亩;去年7月中旬,董红专还利用东北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南方农村劳动力价格高的差别,从辽宁新民市雇来18个农机手,为其他种粮户及时机耕、机割、插秧4.5万亩。
为种粮户提供稻谷烘干服务,则是董红专近两三年来新增的一笔经营收入。
由于当地种粮大户普遍缺乏晒谷场,加上去年收割期多阴雨天气,因此董红专的烘干机从去年7月中旬开始,一直忙到12月底才结束,烘干稻谷1.8万多吨。对此,龙游县詹家镇十都村的种粮大户李登耀心怀感激:“如果没有红专的烘干机械服务,我30多万斤的稻谷就烂了,要亏大了!”
另外,董红专还配置了“小飞机”等大型防治病虫机械,为种粮大户提供植保服务。去年,服务面积已达1.6万多亩。 童盛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