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种植业

我省出台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指导意见

  □本报记者 王美华 通讯员 冯海强
  本报讯 为促进我省茶业提质增效、茶农持续增收,进一步弘扬茶文化,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发挥茶产业资源与传统优势,顺应市场需求,强化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主体培育、品牌引领和文化促进,深入实施良种化、标准化、品牌化战略,着力推进 “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精深加工和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建成生态化标准茶园50万亩、标准化名茶厂500家,推广机采茶园100万亩以上;整合做强3—5个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其中龙井茶产值占比提高到40%;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基本实现加工清洁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建设10个茶叶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县和一批茶业强镇;培育形成年销售额亿元以上茶叶龙头企业50家;引导建设一批创意独特的茶馆、茶庄、茶博园与茶主题公园,茶一二三产产值分别达到200亿元、300亿元和500亿元,全力打造世界绿茶生产、贸易、文化交流、教育科研、休闲养生中心,推动我省由传统茶业大省向现代茶业强省转变。《意见》指出,传承发展茶产业包括七大块内容,一是着力培育主导品牌。推进相关品牌整合和塑造,重点突破“龙井茶”品牌建设,开展以龙井茶为核心的“浙江绿茶”品牌公益宣传。二是加快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建设。支持名优茶企业和茶叶精深加工企业整合集聚,发展精深加工,推进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构建产业链条贯通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三是加快建设茶业强镇。通过茶产业与人文、休闲等产业集聚,建成以西湖龙坞为代表的20个名茶特色强镇。四是加大茶叶科研开发力度。完善茶叶全产业链科研开发体系,加强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产业信息化改造。五是推进“机器换人”和质量建设。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茶园耕作、培管机械、采摘等农机与农艺结合模式融合试验示范与推广,支持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创建和标准茶园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六是积极实施文化兴茶。深入发掘浙江茶文化,强化宣传、开展茶事活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参与国际茶文化活动。七是着力构建茶叶现代营销体系。提升发展区域性茶叶市场,组建浙江绿茶出口联盟,鼓励创新新型茶业商业模式,构建浙江茶叶现代营销体系。
  实现茶产业传承发展目标,离不开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抓手。《意见》提出的三大要求,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协同推进。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将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其次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支持高等院校加强茶叶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建立校企联合办学、合作培训、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等长效机制,培养一批茶叶专业人才。加强茶产业管理与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省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三农六方”产学研合作等平台作用,推进茶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强化科技支撑。
  再次是加大政策扶持。省财政将符合现行政策框架的茶产业提升和全产业链建设的有关环节和内容纳入扶持范围,予以积极支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引导省农业发展投资基金支持茶产业发展。有关市、县(市、区)要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全力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