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碧芳 通讯员 孔朝阳
走进天台县平桥镇湖井村,一股清新的乡村风情扑面而来,干净的路面、整齐的绿化带、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令人心旷神怡。村党支部书记蒋亨兴自豪地说:“这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村庄漂亮了,成了旅游景点,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放眼浙江农村,像湖井村这样的乡村随处可见。记者从农省办获悉,“十二五”期间,我省各地着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省有2.7万个村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占全省村落总数的94%左右,97%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0%左右的村庄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再现泉水叮咚、碧水荡漾、稻花飘香、绿篱农舍的乡村美景。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五个“迈向”,建设“五美”乡村。
推动美丽乡村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通过巩固扩大美丽乡村先进县创建成果,创新发展理念,突出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建设,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持续提升美丽乡村品位,到2020年,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示范县”。
推动美丽乡村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继续抓好隐蔽工程、终端工程和接户工程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今年全面完成有整治任务的建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分、村收、就地有效处理”的运行模式,到2020年,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覆盖50%建制村。深入推进农村“三改一拆”、平原绿化、“三河整治”,积极开展村庄生态化有机更新和改造提升,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环境整治问题不反弹。(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推动美丽乡村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大力弘扬乡土特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从今年开始,每年启动43个重点村和217个一般村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同时,完善村域特色文化保护挖掘机制,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村,建设一批具有江南气息、浙江味道、时代特点的浙派民居。
推动美丽乡村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着力打造农业“两区”升级版、农家乐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升级版,全面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着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和生产经营效益。到2020年,培育30-50个农业产业集聚区和100个农业特色小镇;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年接待游客2.5亿人次、经营收入达到500亿元;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在1000亿元以上,乡镇电商创业平台和村电商服务点基本全覆盖。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养老养生、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等新业态。
推动美丽乡村从“形态美”迈向“制度美”。着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资产所有权确权到户,让广大农民吃下“定心丸”;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和功能集成;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政策引导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和抵押担保物,让更多农民获得更加便捷、更加低廉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