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言论

  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日前撰文说,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下大力气分区域、分阶段、分层次稳步推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并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
  加快农业装备设施建设,改变农业脆弱性。这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和设施现代化,促进粗放的传统农业加快向产业化、生态化、融合化、智能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按照大农业思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框框,促使农业向适度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树立“大食品安全观”。更加重视品种、质量和安全,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推动农业向优质、安全、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提高农业经营者素质,重视“人”的现代化。应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培育大批能够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者和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及推广服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良种培育等新技术开发和全方位应用,尽快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由政府采购的制度,推动现行以产量为中心的农业技术体系加快向兼顾产量、质量、安全、可持续等多重目标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变。
培育两大主体: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罗必良近日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现代化,并首次提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这是顺应农业发展新常态、应对农业发展新挑战、驱动农业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由历史的制度遗产和客观的农业特性所决定,以土地的均田分散承包以及家庭的小规模经营,构成了我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但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农村土地与劳动力的快速流动,我国农业经营格局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尤其是农户的兼业化、农业劳动力的弱质化以及生产经营的“去粮化”,使得我国农业有不断“被边缘化”的趋势,成为国家农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的重要隐患。如果农业劳动力素质、农户生产能力以及农业经营规模都远在现代生产力水平所要求的底线之下,以其为基础的科技应用、产品质量、市场准入、维生收入、从农热情等都将日益变得难以为继,现代农业也将因此而成为一个可求不可得的奢望。
  因此,如何在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