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供销

“党建+”,引领农村经济新发展

  编者按:
  2015年4月,全国供销总社制定出台《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的指导意见》,指出“广泛开展‘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活动,将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共赢”。根据这一指导意见,杭州市供销社和平湖市供销社积极探索实践,以“党建+”引领农村经济新发展,助力农民增收。
杭州市供销社:
启动“党建带社建”试点
  日前,杭州市供销社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农办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开展“党建带社建”试点工作,确定实施6个“村社共建”项目,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基层社的服务功能,助力农民收入、村集体收入“两个增收”。
  早在2015年7月,在全国供销总社制定出台指导意见后,杭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巩固基层政权的决定》,要求“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推动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农村电商等产业经济,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杭州市供销社立即行动,一方面远赴山东临沂供销社考察取经,了解当地“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的合作模式、工作成效等;另一方面深入各区、县(市)供销社摸底调研掌握实情,强化与基层社“振兴计划”等项目的衔接,最终确定在桐庐、淳安、建德、临安4个县(市)的6个合作社(企业、项目)启动实施试点工作,探索经验。
  杭州市供销社的“党建带社建”试点,主要围绕“四大目标”抓实施。一是确保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得到加强,通过完善农民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项目,不断丰富村社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农民的内容和方式。二是确保农民合作组织得到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得到增加,通过土地流转、资源开发、盘活资产、服务流通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供销社经营服务项目,为村党组织有能力、有实力为群众服务提供支撑。四是确保农民收入得到增长,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探索“四条路子”抓共建。一是探索经营服务增收路子,支持将资金互助、农产品展销、日用品销售等供销社的经营性服务功能纳入社区服务中心,村集体通过提供场地、合作建设、参与经营等形式,在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在合作经营中增加收入。二是探索生产服务增收路子,鼓励基层社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民采用土地入股、闲置场地出租等形式加入合作社,形成资本、劳动、产品联合的利益共同体。三是探索资源开发增收路子,鼓励基层社、农民合作社与村集体采取共同投资或村集体以土地、设施、管理等入股,共同参与农批市场的建设、改造与经营。四是探索兴办二三产业增收路子,鼓励村集体通过建设商铺、仓储、物流等,为供销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供便利,积极拓展在乡村旅游、果蔬采摘等方面的合作。
  明确“四个强化”抓落实。一是强化责任落实,要求组织部门和农办加强协调、指导,供销社作为主体责任单位,靠前组织,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二是强化政策扶持,要求农办在安排涉农项目资金时,优先向试点项目倾斜,供销社从为农服务资金中提取专项资金用于共建项目,并确定首批15万元扶持资金。三是强化规范管理,坚持市场化原则和自愿原则,不侵犯农民和村集体的合法权益,不侵占供销社的集体资产,并明确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机制。四是强化示范带动,建立表彰奖惩机制,定期开展评估督查,及时总结成功经验,适时扩大试点范围。
平湖市供销社:
探索“合作经济+党建”模式
  “老朱啊,我的菌种出了点问题,能过来帮忙看看吗?”电话里的声音很急切。“没问题,我马上就过来。”朱华良答应着。朱华良是平湖市新仓镇新华菌种厂厂长,也是新仓镇食用菌合作组织党支部书记。新仓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010年5月成立,当年9月就建立了党支部,8位党员都是食用菌生产大户,也是帮带致富的能手。
  该合作社现有社员 127户,菌种厂6家,每年菌种的引进与培养,都由朱华良完成。这是一项责任大、风险高的任务,然而朱华良凭借30多年的食用菌种植经验,总能圆满完成,并积极跟踪其他菌种厂引种后的培育情况。目前,由朱华良供应菌种的蘑菇种植面积达到250亩。
  新仓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以党组织为龙头引领、党员示范带头、农户积极参与,显著提升了合作社及社员的生产能力,成为平湖市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党建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平湖市供销社(农合联)以“合作求发展,联合兴三农”为主题,积极探索“合作经济+党建”发展新模式,形成了“支部链接产业、党员引领先锋、合作推动发展”的新的“合作样本”,既创新发展了“新仓经验”,又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党建工作基础。
  早在2005年,平湖市委组织部和市供销社联合牵头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大厅式、窗口式、联体式”村级综合服务社(为农服务中心)。到2009年,全市93个行政村都建立了综合服务社,条件好的还配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2015年,平湖市供销社(农合联)决定实施综合服务社提升工程,并选择新仓镇开展试点,得到新仓镇党委的支持和响应。2015年6月,相关主体联合投资5000多万元,对新仓镇综合服务社进行改造,建成规模达3700平方米的为农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农业产业党建展厅、党员远程教育活动室、农民技能培训室、农产品展销厅、农村电商、资金互助窗口、供销超市等配套设施,在全省率先打造了“合作经济+党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推进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实体运作。
  有了新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平湖市供销社(农合联)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合作经济发展作用,实现了党组织与经济工作同频共振,党组织资源与农村合作经济资源互融互动,达到了“1+1>2”的效果。
  一是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经济产业链上。由新仓镇党委、镇供销社(农合联)抓总,大力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做到分类组建,全部覆盖。目前,全镇采取上规模农民合作社单建、同一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合建、涉农龙头企业引建等多种方式,已建成合作经济党支部15个,有党员368名。比如,新仓果蔬专业合作社等4个较大合作社单独建立党支部;食用菌、芦笋、蔬菜等3类个数较多的农民合作社联合同一类型的合作社合建党支部;该镇还成功组建了新仓蔬菜厂党支部。
  二是积极发挥党组织在合作经济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各产业支部着力把社员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合作社骨干,让党员“带头服务、带领致富、带动和谐”,推动农村合作组织党建与农业产业协同发展。一些支部还通过建立党员创业指导站、党员创业基地、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党员专家服务队伍等,引进、孵化、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经营模式,组团开展服务,带领一大批社员致富。新仓无花果专业合作社党员胡剑平就是其中代表。这两年,胡剑平在注册“芦川”商标、实施品牌化销售、专业化生产的同时,积极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无花果,并提供种苗与技术指导,目前已带动26户农户种植无花果300亩。
  三是利用党组织政治优势和合作组织产业优势联合兴“三农”。2015年,新仓镇又组建涵盖全镇的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党委,管理范围覆盖全镇64家农民合作社、23家家庭农场、3家农业企业。该镇还建立党组织与农业合作组织议事机制,大力推动基层党组织与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农技部门、农产品市场、涉农金融机构合作,服务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融资全过程,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领农业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打响新仓“合作”品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本报综合报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