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正呈现总产、库存、进口“三量齐增”的新现象:一方面连年丰收,粮仓里都快放不下粮了;另一方面却是进口量不断攀升,屡创新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国的粮食供需结构出了什么问题?下一步粮食政策怎么调整?
丰收为啥还进口
连续12年增产,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429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与此同时,我国的粮食库存也达到了高峰值。粮食进口量持续增加,预计2015年全年进口量达到2400亿斤以上。
丰收为啥还大量进口?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此表示:“粮食连年增产,但相对于需求还是有缺口,比如大豆和一些需要品种调剂的大米、小麦和玉米。”
事实上,在进口的2400亿斤粮食中,大豆占了大头。海关总署统计,2015年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 8169万吨,比上年增加了14.4%。此外,一些不受关税配额管理但可以替代玉米的产品进口大幅增加,加剧了粮食进口量增长的趋势。
供需结构偏差在哪
“三量齐增”新现象,既有国内外粮价倒挂等因素的影响,更说明我国粮食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了明显偏差。
陈锡文说:“近15年,粮食的生产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大豆产量不断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已超过了80%,而大豆是我们需求增长最快、供求缺口最大的一个品种。玉米产量15年翻了一番。增产的未必是需要的,减产的恰恰是需求必须满足的。这是当前粮食供求当中的突出矛盾。”
陈锡文表示,目前我国有2.3亿农户,平均每户的耕种面积不足0.5公顷。这种分散化的生产方式,使我国农业在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遇到很大困难。“近些年粮食增长,但生产成本也不断提高,推动了国内粮价上涨,导致更多来自国际市场的粮食进入了中国。”陈锡文分析。
粮价怎么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近几年连续大幅度提高临时收储价格和最低收购价所形成的市场机制扭曲,已全面颠覆国内粮食市场体系和价格关系。“以矛盾最突出的玉米为例,现行的临时收储制度会鼓励农民多种玉米,并且抬高玉米市场价格。”“我们的问题在于生产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今后将进行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方式和收储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陈锡文介绍,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对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新疆的棉花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油菜进行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方式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小麦和水稻作为口粮,将继续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的改革方向基本上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农民的合理收益由政府实行价外补贴。”
粮食供给侧怎么改
粮食供给侧改革,结构要调整,但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核心是产能的巩固和提升。陈锡文说:“中国一定要坚持依靠自身能力来保障粮食安全,‘十三五’期间,强调谷物基本供给,口粮安全,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调结构开始出实招。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介绍,农业部计划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调减5000万亩以上玉米。“‘镰刀弯’地区指的是我国从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的一大片区域,这一地区近年来玉米面积增加较快,通过政策、技术等多项措施,引导农民调结构。”
同时,农业部还将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着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生产的规模效益。健全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业效益。
(摘自《人民日报》 冯华/文2015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