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碧芳 通讯员 孔朝阳
“农村颜值”要提高,农家每天产生的烂菜叶、包装纸、塑料袋等生活垃圾就要及时处理。以往不起眼的农村垃圾,已然成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攻破的一道难题。
然而,面对地域广阔、人口分散的农村,垃圾要高标准处理,做到日产日清,谈何容易。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2014年起,一场以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为核心的垃圾“绿色革命”在浙江农村掀起。
省农办副主任严杰说:“目前,我省已在4500个建制村推进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摸索出一系列农村垃圾处理模式,两年来,垃圾减量40多万吨,新增受益农户80多万户。”日前,记者走进浙江农村,近距离感受了这场变革。
“会烂的”与“不会烂的”——
破解分类难
走进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引人注目的是摆放在家家户户门口的垃圾桶,桶上标着“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的字样。轻巧玲珑的垃圾桶,成为这场“绿色革命”的最好见证。
村里的叶奶奶每天都会将分类后的垃圾,分别丢进门口两个垃圾桶。“会烂扔绿色的桶,不会烂的扔灰色的桶。”叶奶奶说。在村支书严红星看来,会烂与不会烂,这种看似简单粗糙的分类标准,是村里成功推行垃圾分类的关键。“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跟他们说可回收、不可回收,不一定听得懂;但会烂与不会烂,一听就明白。”严红星说,这样的分类标准虽然不尽准确,但“通俗易懂”。“可用的,卖钞票;能烂的,变肥料。”仙居县横溪镇朱塘岸村的老张今年已经70岁,原来根本没听说过垃圾分类的他,现在不仅把垃圾分类的“标准”记得清清楚楚,也把垃圾分得清清楚楚。横溪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自去年3月份以来,10个试点村已分类处理垃圾1320吨,其中回收利用835吨,回收利用率达63.3%,产出生物质有机肥12.5吨,垃圾分类误置率控制在5%以内,每天运往县垃圾中转站处理的垃圾较过去减少60%。分拣后将可肥化垃圾投入太阳能处理房,经太阳能加速分解,可肥化垃圾发酵后直接用于还田施肥。“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已成为很多村民的共识。目前,我省桐庐、德清、龙游、绍兴柯桥区、金华金东区等80个县(市、区)、28653个建制村中的4500个村已推进农村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全省农村垃圾分类收集与减量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已超过16%,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建制村覆盖率达98%。
多种模式变废为宝——
破解处理难
为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从而减少转运、焚烧环节的成本和环境压力,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我省首创农村垃圾终端处理办法,即户分类、村收集,就地处理。
走入桐庐县环溪村,只见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两只颜色不同的垃圾桶,黄色标注为“不可堆肥”,蓝色标注为“可堆肥”。据介绍,分类后的垃圾,由村保洁员统一收集处置,可堆肥垃圾采用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或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不可堆肥垃圾则按原模式作无害化焚烧处理。“我们村采用的是微生物发酵处理法。”桐庐县芦茨村村民老方指着身边的微生物有机废弃物处理机说,“只要把垃圾投进去,3到7天就能出料。再经过15天左右的二次堆肥,垃圾就成了抢手的有机肥料。”产出的有机肥归村集体所有,可供应给水果种植大户,也可用于村里的绿化地做肥料,或以商品形式对外销售。
据介绍,目前在桐庐县183个行政村中已有77个村启动了这项工作,其余行政村的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建设也已完成约90%。
为破解农村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等难题,我省各地积极探索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置方式:金华市金东区通过太阳能沤肥房堆肥来处理生活垃圾,该区农村年产生活垃圾约9万吨,以65%的减量比例计算,一年能减少垃圾约6万吨;常山县利用农村生活垃圾生产沼气,沼渣成肥回果园,沼液灌溉良田;天台县雷峰乡将农村生活垃圾分拣后置入堆肥井,通过半年发酵,免费提供农民用于田间地头……
省农办社会发展处处长邵晨曲说,农村垃圾转运的压力大多来自于垃圾没有减量,不管什么垃圾都要转运,分类后,对其中能利用的50%到60%的有机质进行堆肥处理,既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又减少了农村垃圾的转运量。
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破解转运难
在我省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把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行“一把扫帚扫到底”,垃圾日产日清,道路专人保洁,有力地破解了“收集起来了却处理不了”的难题。
在德清县筏头乡筏头村,每天早上7时半、中午12时半,两辆垃圾压缩车分两条线路收集垃圾,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村民姚娟说,她的职责就是对责任区域的路面、景观甚至是卫生死角进行“全方位监控”。在筏头村,像姚娟这样的保洁人员有12名。
据介绍,筏头乡共有1600多个绿色垃圾桶,遍布全乡10个村,为方便垃圾收集,乡里又设置了16个垃圾收集点。筏头村村民盛子琴说:“每天都有垃圾压缩车来及时清运,路面清扫也有专业保洁人员。现在道路干净多了,看着就舒服。”
垃圾日产日清,道路专人保洁,让村民点赞的一系列变化,源于德清县推行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的模式,道路、河道、集镇、村庄实行统一保洁。
德清县农办主任王国树说,“一把扫帚扫到底”不仅有效破解了垃圾转运、清理难,也打破了原有的农村环境管理模式,有力地提高了城乡环境管理水平,改善了农村环境。
给垃圾贴上“身份证”——
破解监管难
投了资金,建了设施,如果后续监管跟不上,农村垃圾的处理还是没彻底解决。
记者在龙游县贺田村看到,每户村民家中都有村里专门印制的黑、黄两色塑料垃圾袋。黑色用于投放不可回收垃圾,黄色用于可回收垃圾。每个袋子上有两个编码,一个代码表示卫生责任区,另一个代码表示户主。村民每天把家里产生的垃圾分类装袋,剩饭剩菜、菜帮菜叶、瓜皮果壳等有机垃圾,经过处理后还山还田;废旧塑料、废金属、废纸、废玻璃、废橡胶等收集清卖;灰土、石块渣土等建筑垃圾,集中堆放,用作填坑造地;废旧灯管灯泡、旧电池、农药瓶、油漆桶等有害垃圾,定点投放,保洁员及时清运。对不可回收的垃圾,村里要求村民在每天早上6时至8时放到相应的投放点,当天没及时投放的垃圾,必须等到第二天才能投放。
龙游县农办副主任叶志英说:“贺田把全村划分为5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都给垃圾袋贴上对应农户的‘身份证’,做到见袋知人,可追溯,便于倒查监督。”此外,村里还专门成立卫生保洁领导小组,下设测评组和监督组,每月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全面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每户卫生进行量化打分,并将考核结果公之于众,年终根据各户得分情况,分别予以不同等级的奖励。
如今的贺田村,无论是农家,还是弄堂、道路,都很难见到废弃塑料袋、烟头等各种垃圾;各户门口的排水沟,村内的沟、溪,农房外墙等洁净如洗。衢州市农办副主任祝仁卿说:“贺田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这是一个低成本可复制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