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聆听了全省畜牧兽医工作会议对今年乃至整个“十三五”时期浙江畜牧业发展的部署之后,让畜牧人有了更多的从头再来的信心与底气、壮志和豪情!
关注浙江畜牧业发展的人应该知道,近十年来,是浙江畜牧业发展最不平凡的一个时期。固然充满了“在农业产值中占比达到四分之一”、“浙江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首”、“为浙江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等等荣誉和光环,但也接连遇到诸多难题和挑战,还曾一度因为养殖污染“四面楚歌”。正是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倒逼下,浙江畜牧业在克服中求变化,在应对中谋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步,一直走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
回首走过的路,浙江畜牧业最可喜的一点,就是认识的转变和思想的进步,尤其是随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向纵深推进,大量养殖场(户)被“关停拆转”,养殖的环境要求和准入标准越来越高,这种刮骨疗伤式的整治,对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加速了浙江畜牧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谋取发展的思想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执行到位。这样的变化来之不易,这样的变化弥足珍贵。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围绕破解畜禽养殖污染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两大“软肋”,全省有畜牧养殖的87个县(市、区)全部完成禁限养区调整,共关停拆除各类养殖场(户)14.88万家,保留下来的10027个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整治,其中90%的养殖场采取了农牧结合、生态消纳的养殖方式,全省共落实生态消纳地1000万亩,龙游、南浔两县(区)布局开展了整县制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全省规划建成了41个无害化集中处理厂,有30个县推广实施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治标与治本的政策措施全面跟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一份历经千辛万苦打下的家底,为下一步我省畜牧业加速迈向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不少:一是资源要素和生态安全约束进一步趋紧,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零容忍”和日益差异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对畜牧业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破解“两个软肋”还要走很长的路,我们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离彻底破解到位,完全实现零污染、无害化,还有很大的差距;三是在老问题加速解决的同时,新问题开始抬头,比如生猪养殖大量调减后,调入量增加带来的疫病风险与供给安全问题,设区市主城区家禽净膛“杀白”上市监管难度大与消费持续低迷问题,畜禽养殖准入门槛提高带来的影响农民增收问题,等等。
看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今年的畜牧兽医工作会议提出了“十三五”我省畜牧业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生态优先、供给安全、结构优化、强牧富民”的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美丽畜牧生态工程、健康畜牧安全工程、特色畜牧精品工程、智慧畜牧创新工程、新型畜牧创业工程“五大工程”,加快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特色化和产业化,着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统筹实现畜牧业保生态、保安全、保供给和促增收的目标任务,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
畜牧业是大农业的支柱产业,农业强必须畜牧业强。无论从保障民生,还是从促进农民增收看,畜牧业的作用和地位都毋庸置疑。畜牧业还是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国唯一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农业美必须畜牧业美。畜牧业消化种植业产生的废弃物,种植业资源化利用畜牧业产生的排泄物,这条资源循环的生产链,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源化利用水平,是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一环。
目标已十分清晰,路径也已十分明确。实现这些目标,既要理念跟进,更要措施跟进。当前,我省大部分地方对畜牧业发展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一个良好的规划。很多地方都在采取积极措施,通过落实畜牧业的用地政策、项目扶持等举措,对生态畜牧业发展予以扶持,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在不断优化。只要我们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努力建好“五大工程”,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坚韧地走下去,就一定能看到梦想开花,在东海之滨的“七山一水两分田”中,唱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