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大水漫灌”、“城市水景”成水浪费主因

  “一方面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用水方式粗放,我国缺水与浪费并存,矛盾突出。”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说。他所说的“用水方式粗放”,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水漫灌”现象。“大水漫灌”首先体现在农业领域。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全社会用水的60%以上。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2,这意味着每使用1立方米的水资源,仅有0.532立方米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与发达国家0.7以上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还有差距。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说,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存在标准低、不配套、老化失修等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农田水利条件,仍需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说,有的灌区在供水时,由于没有精细管理,供水量过多,致使排水渠也“满载”工作,水白白流走。有的农民在为水田补水时同时开口子排水,水田里成了“常流水”,浪费很大。
  浪费不仅在农村,城市里“看不见的浪费”同样触目惊心。
  “目前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漏失在15%左右,如果加大投入修整,使漏失率降低到5%的水平,即可节水52亿立方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季松说,这一数字相当于2000多个昆明湖水量,接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规划调水量的一半。
  城市建设中的水浪费现象也随处可见。在水资源极度短缺、地下水日渐下降的北方某市,巨大的城中湖水波荡漾。据介绍,这是依托市区季节性河流人工改建的湖泊,800米的大型水景喷泉,中心主喷高达209米,堪称世界之最。
  如今,几乎每个北方设区市都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生态水景”,特别是黄河流域沿岸城市,城城造水景,已到泛滥程度。
  “我们并不是要大家过节水的‘苦日子’,只是希望在用水如此紧张,很多地方在用‘子孙水’时,每个人能从点滴、举手之劳做起。”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说。
  (据中国新闻网 郭雅茹 蔡敏/文 2016年1月19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