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教育

关爱留守儿童村校共建“放学来吧”

  “放学以后去哪儿?”自大力推行减负以来,学生的作业少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怎样让从书间案头解放出来的学生们好好地“玩”,成了越来越多学校和家庭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衢州市柯城区新世纪学校中心亭校区,有这样一个“放学来吧”,开放大半年来,不仅受学生欢迎,也收获了家长的“点赞”。
放学以后好热闹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放学来吧’的初衷,就是为了学生们放学后能有个好去处。”新世纪学校中心亭校区负责人说,就像它的名称一样,给踏出校门后无所事事且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们提供了一个既可以玩得开心又可以掌握技能的温暖去处。
  在学校和航埠镇墩头村的共同努力下,“放学来吧”于2015年5月在村里的文化大礼堂安了家,并设有“阅读吧”“艺术吧”“小鬼当家吧”“故事吧”“孝行点赞吧”等各类“分会场”。各项内容开展的频率不一,有一周一次的,有一周两次的,也有一周五天全有的。每一项内容都有辅导人员,比如村里的退休教师、老手艺人、学校教师、爱心阿姨、大学生志愿者等。据负责人介绍,学生的兴趣很浓,辅导人员的热情度也很高。有特长的可以教给孩子一技之长,比如剪纸、二胡、书法;没特长的也能给孩子讲讲故事、教教孩子家务劳动,几乎谁有空来了都能搭把手。
孝行德育来立足
  四年级女生丁思劼最近很开心地捧回了一张奖状,她在系列孝育活动中表现突出,被评为学校“小孝星”。她的外婆说,这都得益于‘放学吧’,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以前她什么都不会做,现在不但学会了洗衣服、打扫房间,还会帮助、照顾我。”“放学来吧”收到了不少家长的称赞,这里不仅好玩,也是学校的德育阵地。村文化大礼堂原本是拥有600多年历史的翁氏宗祠,古朴静谧,至今村里每年还会在那里开展诵读家训、汉服展示、墩头婚俗礼仪展示等传统活动。学校整合了本校的德育资源如孝故事比赛、节日送孝行活动、德育课程等和墩头村的资源开展“孝育”。“故事吧”中让孩子们讲述“孝”的故事,“阅读吧”里感恩村里的叔伯长辈为他们创设的书香环境,“孝行点赞吧”里点赞身边的孝行孝言。一个个“分会场”活动,正好给学校提供了一个个小班化德育的载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鬼当家吧”,农村的留守孩子,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不但缺少关爱,更缺少长辈在生活技艺方面的指导,在“小鬼当家吧”,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梳头、洗澡、洗衣服等生活基本技能,还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孩子们在“小鬼当家吧”里学会了自理,学会了关心父母家人,还学会了帮助他人。
校村共建更和谐
  新世纪学校中心亭校区原是柯城区航埠镇的一所完全小学,其所在地墩头村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村里人向来注重文化传承,底蕴深厚。开办“放学来吧”的主意,村里和学校一拍即合,既能为孩子们提供场地,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大家积极性很高,不少村民自发报名来当志愿者。“放学来吧”的建立,不仅帮了学校,也帮了村里。据村主任介绍,前两年村里要修路,规划中要征用一位村民的部分田地。但不管村干部们如何劝说,那位村民就是不同意,工程就此耽搁了下来。去年5月以后,他的孩子参加了“放学来吧”,他来接送了几次,了解活动后,就改变了观念,主动联系村里,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问起缘由,他的原话是:“放学来吧”活动,让我亲眼看见村里是在实实在在为大家办事的,我信得过。 叶青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