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在位于海拔400米的松阳县新兴镇外石塘村,有一座面积150多亩的茶园,茶园内除了套种香榧,还放养着土鸡。这里出产的茶叶,销售价比一般的要高出近50%。他们还用视频记录下生产全过程,并将视频传上网供顾客查看,人们想喝他们生产的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上一年就可以在网上定制。
近年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浙江迅猛发展,推动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而这,正是我省自2013年初开始实施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8810”三年行动计划)中手段信息化的体现。三年来,浙江农业围绕提升产业发展、经营效益、质量安全、物质装备、科技支撑、生态环境、政策投入、专业服务水平等八个方面的目标,组织了产业集聚化、产品优质化、生产设施化、经营组织化、技术集成化、手段信息化、环境生态化、服务社会化等八个专项行动,实施了十项重点工程。经过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交出了漂亮的答卷,谱写了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科技提升结硕果
近日,杭州鸿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农业示范项目拿到了30余万元的奖励资金,成为杭州市余杭区首个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园。去年,该公司在100亩花卉基地和100亩中药材基地里全部安装了智能化设备,建设了智慧农业与信息化管理平台,整个园区的种植基地实现温室大棚环境监测和节水灌溉智能化,并通过智慧农业与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作业。工作人员说,有了这套智能控制系统,他们再也不用大晚上跑到基地查看大棚的温度、湿度,逢年过节也能在家用电脑和手机值班了,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这是我省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8810”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省致力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用信息化提升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了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
大棚里、茶山上、养殖场内增添了智能监控设施,大中型拖拉机、高速插秧机、烘干机等高性能机械取代了传统机具和晒场;农用无人机、控温控湿设备等智能装备开始应用于果蔬菌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储藏保鲜。截至目前,全省661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安装了自动喂料系统料线4921条,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及年存栏万羽以上的蛋鸡场饲喂环节设施化率达55%。
2013-2015年,全省新增享受国家补贴的农机装备29.8万台(套),累计投入设施农业设备补贴资金2.49亿元。目前,全省大众茶类修剪和采摘机械化率近90%,名优茶机制率达到95%。
三年来,我省通过智慧农业平台的架构设计与开发,建立起浙江智慧农业云平台,累计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1个,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234个。
绿色生态成主流
“芦笋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芦笋秸秆处理是个大难题,乱丢弃会污染环境,焚烧又会产生废气。”位于长兴县吕山乡的长兴永盛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施秋芬说,为解决芦笋秸秆的出路问题,公司与附近的一家养殖场联手,将秸秆喂养湖羊,一年能消化1800亩左右,原本让人头疼的芦笋秸秆成了增收的新来源。现在,养殖场已成了消化农作物秸秆的主力军,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
在实施“8810”三年行动计划中,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构建生态循环体系,已成为各地的共识和行动。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2个、示范区104个、示范企业101个,基本构建起“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体系。
三年来,全省累计消纳畜禽排泄物1800万吨,减少不合理施肥量21.82万吨,节本增收60.4亿元;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9592.13万亩次,推广商品有机肥约210万吨,发展冬绿肥种植面积747.66万亩;累计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项目297万亩,完成标准农田地力培育1998.5万亩(次),143.07万亩二等标准农田提升到一等标准农田。
田野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农业休闲观光功能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三年内,全省累计建成休闲农业园区2390个,从业人员11.2万人,接待游客7662万人,旅游观光总收入110亿元,带动农户增收40亿元,推动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活力涌动田野间
近日,在临海市九联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与浙江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的台联九巨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包包猪饲料按不同类别有序堆放,等待运输。据介绍,这些饲料都是根据订单生产的。“去年5月份开始投产,年产能力达5万吨。”公司负责人胡锡军说,“服务对象主要是合作社的社员,实行统一配送,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能降低成本。”
九联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以企业为主体、产供销相结合的“生猪产业联盟”,他们实行统一引进生猪品种等“六统一”经营模式,逐步建成了集“养、贸、加”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确保了生猪生产安全。目前,合作社成员遍布台州市9个县(市、区),全年饲养能繁母猪8700头,出栏商品猪13万头,实现产值2亿元、利润3000万元。
近年来,我省依托农业“两区”和行业龙头,促使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稳步壮大。在全省4万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产前农资供应、产中生产与加工、产后销售一体化的比例超过60%。通过鼓励支持现有生产企业发展农业服务业,鼓励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全省共培育发展农资经营店(企业)近2万家,吸纳从业人员2.5万余人。目前,全省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比例达到54%,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409个,主导产品年销售收入190亿元,其中159个专业村与龙头企业实现有效对接。
在创新机制中,我省还深入推进服务社会化,按照“3+X”的职能配置和服务模式,全省累计建成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109个、农技服务基地(点)2600多个,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区)。
安全健康美生活
衢州市衢江区陈建海家庭农场作为该区第一家经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莲藕、火龙果等蔬菜瓜果。该农场去年打造了“开放型田园超市”,市民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农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屏幕上就会显示出一张包括“产地单位、产品品种、种植时间、施肥用药、采收日期和检测结果”等详细信息的图片。“二维码好比农产品的‘身份证’,可对农产品进行质量追溯查询。”陈建海说。
衢江区莲花镇五坦村107户村民参加了草莓产销班。产销班拟定了草莓标准化生产技术图,从水源运用、控肥控药到田间管理,每一步都清楚明了。社员们按技术图种出来的草莓,吃着口感好,卖得价格高。
为了让人们吃到优质、放心的农产品,三年来,我省着力“念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紧箍咒”,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嘉善等42个县(市、区)以及丽水、衢州2个设区市开展整建制创建试点。目前,纳入生产主体信息库管理的生产主体达1.9万余家,其中4700多家已开通追溯平台账号,25个县(市、区)已完成追溯体系建设,全省着力打造“浙农追溯”安全品牌。
“8810”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给浙江田野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新的一年,浙江农业发展将健步迈入“十三五”,春在眼前,希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