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创业

一名打过工、蹬过黄包车的山里娃,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把挂锁产品销到中东,还成功开发瓜蕉,如今又发展木耳,走出一片新天地——

张仲义的“三创”路

  •   艰辛创业
      今年45岁的张仲义出生在浦江县北部偏远山区的岩头镇,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小时候家庭生活条件可想而知。
      俗语道:穷人家的孩子早成人。16岁时张仲义念完初中,就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自己的承包田里与父亲一起,开始耕耘;18岁时响应政府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消防战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3年后,退伍回乡的张仲义又难耐寂寞,从野草丛生的羊肠山道跑到了车流如潮的繁华县城,拉过黄包车、摆过夜地摊、做过小生意,之后,又到锁厂打工。
      千里姻缘一线牵。在锁厂,他与来自丽水的姑娘小陈相识、相恋并喜结良缘。次年,勤劳的小夫妻就前往丈母娘家——“中国黑木耳之乡”的龙泉学起了黑木耳栽培技术,并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小两口又因地制宜,凭借浦江是“中国挂锁之城”的优势,前往义乌篁园市场,用借鸡生蛋、筑巢引凤的模式,租摊代销做起了挂锁生意。
      两年后,张仲义自己创办了浦江汉义锁厂,由于管理有方、经营得道,原先小打小闹只有十多人的家庭小作坊,如今已有工人上百名,挂锁产品远销中东地区的多个国家,去年锁厂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开发瓜蕉
      生在农家、长在农村的张仲义对家乡有着一种连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每每返乡回家,看到村口大片抛荒田,他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2008年深秋的一天,张仲义陪客户前往当地的白石湾风景区游玩,途中,碰到一位老农手中拎着一大串野生果,顿时眼睛一亮:因为这种野果,他小时候也吃过,听前辈讲具有滋补作用。于是,好奇的张仲义立即掏钱买下了这位老农的野果,并拿到县农业局求证,原来,这种野果学名叫“三叶木通”,据《本草纲目》记载:其具有消炎抗菌、疏经导气、通便利尿之功效。目前尚无人工种植,有较高的栽培和发展价值。
      但要大面积发展,种源那里找?张仲义天天早出晚归,携带采挖工具跑到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想方设法寻找三叶木通的野生植株,并将村口父老乡亲们荒弃的山湾田,全部承租下来,用于移植、栽培、驯化野生三叶木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两年的艰辛采集,村口那片100多亩的抛荒田全部种上了三叶木通的野生苗,因为该果实形似瓜、貌像蕉,故取名为瓜蕉。从2011年起,经人工驯化的瓜蕉开始陆续挂果、投产、上市。物以稀为贵,当时每公斤零售价高达200多元,仍供不应求。他的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为他带来了广阔的致富前景,还因此荣获了第三届浙江农民创富大赛创新项目类的“金点子奖”。
    木耳创富
      历经商海、见多识广的张仲义在初尝“田”滋味后认为:现在的农业既不是爷爷时代千篇一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也不是爸爸年代按部就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集体生产,只有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才大有可为。
      被誉为“中国黑木耳之乡”的龙泉市,栽培黑木耳有1800多年的历史。而被称为“中国巨峰葡萄之乡”、“中国桃形李之乡”的浦江,已经基本形成了盆地葡萄、北山脚桃形李、南山脚蜜梨为主的水果产业大布局。
      龙泉与浦江、木耳与水果。这在常人眼里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两回事,在慧眼识珠的张仲义眼中,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因为浦江每年从果树上修剪下来的枝条是令人头痛的田间废弃物,但果枝粉碎后却是龙泉人工栽培黑木耳供不应求的最佳原材料。
      看准机遇,张仲义说干就干!确定计划、寻找土地、签订合同、实施方案,他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下,于2011年春,跨乡镇到西部山区的杭坪镇承包了200余亩土地,并聘请了妻子家叔叔、婶婶等一批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亲戚前来帮其整地、搭架、装棒、发菌,当年年底,80万袋黑木耳菌棒终于在浦江安家落户并生根发芽。这不仅填补了浦江县种植黑木耳的空白,而且还成为金华市最大的黑木耳种植基地。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善思考、肯钻研的张仲义又根据黑木耳的生长周期和规律,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稻—耳—鱼”轮作实现亩产值超5万元的新模式。即在收割后的单季稻田中摆放黑木耳菌棒,一个月后,新鲜的黑木耳即可采摘上市,并一直延续到次年5月采收完毕,接着,将袋装黑木耳菌棒的废料作为有机肥还田,并移栽单季稻,成活后放水寄养生长周期短、杂食性广的田鱼,等到金秋季节,单季稻的成熟期,田鱼亦可起捕,刚闲置的稻田又可摆上来年的黑木耳菌棒。因为养鱼的稻田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因此,该基地生产的稻米和养殖的田鱼,价格坚挺,还供不应求。
      “挂锁因为是外贸产品,并已拥有了固定的客户群,因此,我已将厂里的事情委托给兄弟管理;对于瓜蕉种植,除了扩大面积,正在与浙大就瓜蕉的果肉、瓜籽、果皮深加工和开发进行合作;对于黑木耳种植,在技术成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建立多个黑木耳基地,并积极推广“稻—耳—鱼”轮作模式,以发展和壮大浦江县的黑木耳产业。”谈到今年的打算,张仲义如数家珍、信心满满。张根庆
    图为张仲义和他的黑木耳基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