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农机化

农业“机器换人”换出新天地

——盘点2015年浙江农机化发展

  □本报记者 金国栋 通讯员 李鹏
  2015年,我省农机系统紧紧围绕绿色农业强省建设要求,以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为方向,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充分发挥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导向作用,农机化事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发展“组合拳”基本构建
  主要是“一意见”、“一规划”、“一计划”。“一意见”,即争取省政府办公厅支持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意见》,列入发文立项,并协助起草了《意见》代拟稿,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预计今年可在全省贯彻实施。“一规划”,即组织编制《浙江省“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系统总结了“十二五”农机化发展成效,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提出了“十三五”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和工程等。目前《规划》已进入最后论证阶段。“一计划”,即组织编制《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推进行动计划(2016-2018年)》,将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各项工作整合成一项系统工程,提出四大目标、五大理念和六大举措。
技术装备应用提速
  据了解,去年,我省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调整补贴范围,新增具有导向性的产品,取消近年没有补贴或补贴较少的产品;提高补贴额度,个人年度享受补贴额度从15万元提高到30万元;优化便农举措,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年度补贴总额内为周边散户代办1000元补贴以下机具。全省共实施中央补贴资金35672.3万元,省级补贴资金3424.5万元,市县补贴资金4309.5万元,新增各类农机装备9.71万台(套)。
  与此同时,我省还积极开展新技术新装备示范推广。深入推进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实施粮油及主导产业机械化示范工程,举办水稻栽植技术培训班暨现场演示会、油菜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培训班暨现场观摩会、智慧农业装备技术培训班暨现场演示会,加快推广普及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73.5%,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械栽植面积达312.9万亩,增加约14.1万亩;油菜机收面积达26.7万亩,增加近2万亩;新增粮食烘干机1260台,批次粮食烘干能力达6.5万吨,预计年烘干稻麦超过270万吨,机烘率达45%。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凸显
  在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我省继续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及育秧、烘干、加工等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大力推进示范性农机合作社和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新建农机合作社44个、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239个,示范性农机合作社30个、示范性区域服务中心32个。
  同时有序组织农机生产作业。扎实开展农机生产组织调度,制定发布农机化生产月历,发放《跨区作业证》3700张,组织保养、检修各类农机具逾30万台(套),联合中石化、中石油浙江分公司推行农机作业用油“三优一免”惠农便民服务措施,确保了春耕备耕、夏收夏种、秋收冬种机械化生产顺利进行。
  我省农机实用人才培养进一步得到加强。去年启动实施农机化高技能实用人才培养计划,采取进企业实地培训、远程视频教学等新颖的形式,相继举办了农用无人机技术、水稻插秧机技术、粮食烘干技术等系列培训班,农机实用人才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年培训各类农机实用人才超过3.2万人次。
农机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
  深化农机农艺融合,会同农艺部门确定2015年度全省主推机具5类、主推技术9项,率先在全国制订《农用无人机安全作业操作规程(试行)》。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试验示范。全年新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75个。
  探索建立农机产品科研导向机制。致力于破解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无机可用”、“有机难用”问题,联合省科技厅、省经信委,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研究制定《浙江省农业机械产品需求与科研导向目录》,首批共提出56个研发产品,其中“填补空白”类29个,“拓展功能(提升性能)类27个,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农机产品科研导向机制。
  还积极搭建农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相继举办农机科技协同创新对接会和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创新对接活动,组织浙江四方集团公司、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富士特有限公司等农机生产企业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农机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签订农机科研成果转化合作项目17个。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一年来,我省深化“平安农机”建设,农机部门进一步加强与公安、安监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强化警农协作机制,深化“平安农机”创建,大力推进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扎实开展农机“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治理及大中型拖拉机质量调查,积极引导报废淘汰老旧废、安全性能差的农业机械,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我省农机部门在巩固提升前期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平安农机”示范创建,全省共新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县2个、示范乡镇13个、示范合作社58个。深入开展农机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全省共组织执法检查6134次,检查各类农业机械2.4万台次,纠正违章行为22524起;排查各类安全隐患14254个,整改14231个。
  加大安全宣传力度,深入推进“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全省共张贴标语、宣传画等2204张,发送安全短信36万条,发放宣传资料7.7万余份,培训农民机手9664人次,极大提高了农民机手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在一系列措施的保障下,农机安全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向好态势。统计显示,去年全省共发生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283起,死亡98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6%和20.3%,未发生较大以上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道路外农机事故死亡4人,同比减少7人。
农机市场秩序保持健康稳定
  规范开展农机推广鉴定,共完成22家企业57个产品的省级推广鉴定任务、3家企业5个产品的部级推广鉴定任务以及66项委托检验任务,并帮助28家企业109个农机产品到外省申请农机产品推广鉴定。同时还积极组织农机产品质量调查。采取实地查看、上门问卷等方式,组织开展2013-2014年享受财政补贴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质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我省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质量总体较好,安全可靠性高,用户综合满意度分别达到92.4%、89.6%,但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保障还有待提高。此外还扎实开展农机质量月活动。共组织现场咨询241次,接受咨询30484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7825份,发送宣传短信13万条,悬挂(设置)横幅、展板等860条(幅),培训相关人员6053人次;开展执法检查196次,检查农机经销、维修网点1014家,处理假冒伪劣农机产品6起。
  展望2016年,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拓展大市场、开展大服务”,以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努力方向,充分发挥好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导向作用,大力推动农机科技进步和推广应用,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提质提速发展,为“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