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今年对我来说最好的新年礼物就是我们的产品搭上了‘邮乐购’网络快车,有望把我们的西红花丝和它的衍生产品通过邮政发达的物流网络带进千家万户。”近段时间来,2015年全省十佳“农创客”之一的吕晓芳正忙着准备“邮乐购”年货节所需要的西红花丝和西红花手工面。“特等西红花 80元 /克,手工面50元/公斤,价格实惠,你也帮助我们宣传宣传。”面对记者的采访,她顺势就“推销”起了自己的产品。
吕晓芳告诉记者,为提高产品附加值,2015年,他们的农场除了卖西红花丝,还尝试推出了衍生产品。她们在西红花田里轮作种植水稻,生产西红花养生米,还尝试生产加入西红花的手工土面、具有通瘀活血功效的西红花酒等。
“‘邮乐购’运作已经十分成熟,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把西红花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吕晓芳告诉记者,食药两用的西红花,不仅可以做药材、养生保健品,还可以用在日常烹调中。她希望将来能够将自己的这套西红花种植方法推广开来,提高全国的西红花产量,让西红花能够像铁皮石斛一样,成为老百姓都熟悉的保健品。
据吕晓芳介绍,为改善种植条件、提高产量,2015年她们农场引进物联网技术,将育种室的灯光、通风、灌溉系统与网络相联,通过电脑实时监控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运用这套设备后,即使身处外地,吕晓芳也能够对西红花种植过程进行把控。“这套设备,不仅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也使得西红花的种植有了明确的数据管控,提高了产量。通过物联网精细化管理,去年我们的西红花花期提前了20天,还有利于产品品质的提升。”吕晓芳说。
“新的一年,我们不仅要加大投资,提升农场硬件设施水平,还要进一步完善物联网平台。我们准备将物联网应用扩大到田间种植,这样就能实时观察到田间的土壤墒情等状况,更好地推进田间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吕晓芳说,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技术上已经问题不大。对于已经来临的新年,这位年轻的田野创业者显然已经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