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眼下,晚稻已收割完毕。以往这个时候,衢州的粮农就会为来年的生产发愁,而近几年来,他们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信心满满。
变化原因何在?带着这一问题,记者前往衢州一探究竟。
破融资难题
龙游县龙洲街道后田铺村种粮大户楼俊最近忙完了秋收,开始享受难得的闲暇时光。“以前哪有这么悠闲,秋收以后就得想着明年春耕要投进去的钱从哪里来。”楼俊坦言,“现在可以用粮食订单贷款,我才放下心来。”
2014年4月,楼俊凭借手中的1200亩早晚稻粮食订单,从邮储银行龙游县支行获得了38万元贷款,用于购买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等设备。“前几年,我还在为资金发愁,农村劳动力紧缺,成本也跟着提高,那时100块钱1天都请不到人,想添置机器代替人工,又没资金。”想起当初的窘境,楼俊深有感触,“那时已经把亲戚朋友都借遍了。”
衢州是农业大市,浙江省最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市经营耕地在1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7000户。由于种粮投入大、风险多、效益低,种粮大户又无抵押物,融资难已成为影响和困扰粮食生产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扶持粮食生产力度,衢州市在我省率先探索粮食订单质押贷款,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2013年,衢州市政府联手邮储银行衢州市分行,开展粮食订单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根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粮食订单质押小额贷款实施细则》,凡是粮食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股东,均可以用种粮直补资金、奖励资金和粮食收购订单,向邮储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原则上每亩可贷600元。在粮食收购款及补贴资金到位后,全部归还贷款,利率给予优惠,同时享受政府贴息。
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发放这类贷款1194.7万元,有效地缓解了种粮农户的融资难。
抓政策兑现
最近,江山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郑建斌为粮食补贴的事忙得不可开交,“我们正在加紧计算、统计、登记,为2015年粮食补贴发放做准备。”
2015年10月,江山市制订了《江山市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做好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以下简称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工作。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根据方案,全年用于种粮的流转土地面积达50亩或以上,本年度油菜种植基本连片、面积达到20亩或以上的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和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主体都属于补贴对象。同时明确,早稻、连作晚稻、再生稻头茬每亩补贴从120元提高到200元,单季稻、大小麦每亩补贴从80元提高到160元;油菜每亩补贴从80元提高到120元;水稻机械化统一育插秧、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每亩补贴从40元提高到80元。
有了这些政策,种粮大户更有干劲,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生产方式,而是向现代农业转型。林发忠是江山的种粮大户,前几年女儿大学毕业,被他拉回来干起了农活。“因为有种粮直补资金、购置农机具补贴资金、订单收购资金和土地流转经营权作抵押,去银行贷款也好贷了。”林发忠说,他和女儿一起建起了智能化玻璃育秧室,配备了两条育秧盘总计达3.5万只的流水线,“不仅育秧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提高,劳力成本也减少了。”
今年,衢州市继续完善种粮大户信用贷款贴息政策,按3%的贴息率进行贷款贴息,实施稻麦生产政策性保险,对参加水稻、大小麦政策性保险的农户,各级财政给予93%的保费补助。统计数据显示,落实中央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省种粮大户直补、订单奖励、农机补贴等政策,年累计兑现超过2亿元。
搭合作平台
作为浙江的粮仓,近几年,衢州市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00多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万吨左右。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生产逐步向种粮大户集中,单户种粮面积扩大,投入增加,随之而来的资金缺、贷款难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定。为解决种粮大户资金短缺问题,早在几年前,衢州市政府就牵头组建了种粮农民互保合作协会,并由市农办、种粮协会、农村信用联社三方联手创立粮食生产贷款担保基金,专门为种粮大户贷款提供担保。仅据衢江区统计,截至目前,种粮农民互保合作协会已筹措资金2200万元。
衢江区莲花镇庙垅村种粮大户徐文荣是种粮农民互保合作协会组建后的首批受益者之一,每年都通过粮食生产贷款担保基金获得银行贷款。当初,他通过互保协会向信用社贷来了15万元,种粮面积从380亩扩大到500亩。“光种粮的利润就有30多万元,比没加入协会前增加20万元。”尝到甜头的徐文荣,贷款规模从最初的1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5万元,种粮面积也从380亩扩大到了2700亩。“如果不是互保合作协会可以担保贷款,我哪敢放开手脚做到现在的规模。”“粮农要增收,就要增加投人,走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之路。”市互保合作协会副会长毛元禄介绍,协会按照“政府扶持、协会牵头、金融合作、市场化运作”的思路,与衢江区信用联社联合在衢江区农村开展协会会员贷款互保合作,贷款额度按政府支持担保金1∶5的比例放大,贷款利率按现行利率下降10%,每年结算一次。
种粮农民互保合作机制,不仅强化了支农资金的“造血”功能,还化解了种粮大产生产资金不足、贷款不易的难题,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