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霙
江山市是我省的传统养猪大市。近年来,江山市结合“五水共治”,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坚持一手抓治污,一手促转型,积极探索生猪养殖排泄物生态处理“零排放”新模式。
今年上半年,江山市从福建引进异位生物发酵床技术并加以改良,成功打造省内领先的异位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模式。不久前,副省长黄旭明在《江山市率先推行省内领先的生猪养殖污染“零排放”模式》(《浙江政务信息》第1402期)上作出批示,对该市此项工作予以肯定。
江山市石明畜业有限公司是推行异位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模式的试点养殖场。在该养殖场内,与猪舍相邻处,有个占地1600平方米、四周敞开的钢架棚,内有5道长60米、宽4.1米、高1.5米的U型水泥槽,里面堆满了谷壳、木屑与猪粪尿的混合物,一台搅拌机不停地翻抛着,以确保每道槽内菌群分布均匀,加快发酵速度。“猪粪、猪尿收集后,通过搅拌,与谷壳、木屑混合,撒入菌种,形成温度在50℃以上的自然发酵环境,微生物吞噬粪尿,这样就不会有污水对外排放。”该公司负责人毛石明介绍,这5道发酵床,每天能处理生猪排泄物50吨,可满足养殖场内5000头生猪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需求。
发酵后的垫料如何处理?“卖给花卉苗木公司!”毛石明告诉记者,发酵床垫料一般可使用1-2年,之后,通过处理可制成有机肥,每吨价格在350元左右,完全避免了污染环境的风险。
安全、低成本是这种生物发酵技术的最大优点。毛石明说,目前,每头猪的污染物处理成本在22至25元之间,低于养殖业环保治理费用标准。与其他养殖污染治理模式运行处理成本相比,异位生物发酵床模式下,每头出栏生猪的污染物处理成本比直接采用农牧对接生态消纳模式高15-20%,但低于工业化治理模式。
据省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推广的生猪养殖排泄物治理常用方式主要有三种:沼气生态治理模式、工程治理模式和同位发酵床生态治理模式。与这些模式相比,异位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模式优势明显,它通过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翻堆工艺,降低了用工量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年生猪饲养量5000头的养殖场,只需1人即可管理处污设施。该模式能有效改善同位发酵造成的易染病问题,有效切断通过发酵床传染生猪疾病的途径。
目前,江山市已有7家规模养殖场采用此项技术,全市养殖污染治理能力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