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版

嘉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妙招多

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认定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   □本报记者 金国栋
      近年来,嘉兴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妙招迭出,成绩斐然。截至目前,该市累计完成3家省级生态循环示范县,10家省级生态循环示范区,14家省级生态循环示范企业创建和认定,认定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嘉兴农投”念活生态循环农业经
      黄瓜、茄子、花菜……记者日前在嘉兴市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首个现代化有机农业种植基地——“嘉心菜”有机农业示范园内看到,各类包装精美的有机果蔬令人目不暇接。与菜场售卖的蔬菜相比,这里的有机蔬菜身价颇高。园区内的一份有机蔬菜单品价目表显示:0.4公斤一份的菠菜价格为22.28元,0.35公斤一份的油麦菜价格为17.18元,0.2公斤一份的羽衣甘蓝价格为13.78元……为何这里的蔬菜能卖出如此高价呢?“我们把生态循环的理念注入到农产品生产。”农投公司营销部负责人介绍,他们的基地不仅在种植蔬菜之前进行了两三年的休耕与水旱轮作,而且用500余亩区域水系隔成可控的内循环体系,承载起雨水收集、生态净化的功能;种植大花六道木、三叶草、芝麻等作物来吸引害虫天敌,以虫治虫;采用防虫网、杀虫灯、性诱器、稻鸭共育等方式防控虫害,利用水旱轮作、休耕轮种和微生物技术等防控病害,通过覆盖压草、人工除草等防控草害,杜绝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这位负责人介绍,基地所有的蔬果都有严格的有机种植标准、生产标准,实现农产品追溯和自动化系统控制,保证每一种菜从源头、种植到配送、营销的全程控制。“我们的有机蔬菜不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无激素,非转基因,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物理和生物方式防虫,目前已获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认证证书。”
      目前,“嘉心菜”有机蔬菜上市品种58个,其中有49个品种获得与欧盟互认的“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而项目达产后,有机蔬菜品种可达60种以上,年产1万吨,成为长三角单片最大的有机蔬菜认证基地。
      如今,园区内候鸟成群、蛛网密布、蜂飞蝶舞,黄鼠狼、刺猬等以前不见踪影的动物时有出没,生态环境大幅提升,生态循环农业之梦得以在这里“落地生长”。
    秸秆利用多元化
      在种植业的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秸秆处理是一道难题,但嘉兴一些基地探索出了许多生态循环利用的模式,既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又为农民增产增收。
      昔日只能当柴火的桑枝条,经过桐乡市石门镇陆家庄村的再利用,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宝贝。该村合作社利用丰富的桑枝果枝及稻草资源,加工成食用菌生产基料,建成了1个秀珍菇、金针菇生产基地,年产鲜菇840吨。目前该村又引入了两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建成后预计可年利用稻草1.5万吨,年产食用菌4500吨。
      生态循环模式的广泛运用,从根本上杜绝了秸秆露天焚烧问题。“通过我们公司的生物质秸秆焚烧综合利用项目,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燃料可以发电、供气,而烟气是按照天然气排放标准进行排放。”嘉兴新嘉爱斯热电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第四季度预计消耗农作物秸秆4万到5万吨。
      秸秆还田是当前嘉兴市解决秸秆出路的又一重要途径。在平湖市曹桥街道和海盐部分乡镇,种植大、小麦和油菜时大都采用稻草覆盖还田,即在作物生长期间,于株间或行间覆盖作物秸秆,既可保温,又可增肥,其中平湖曹桥街道冬作秸秆还田面积达90%以上。而在嘉兴市的大部分乡镇,则采用在机械收割的同时将稻、麦秸秆切碎还田。
      据嘉兴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嘉兴支持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政策扶持力度大。2015年,市本级按照产生秸秆的稻、麦、油菜等农作物种植面积每亩20元的标准,对落实秸秆还田工作成绩显著,全年没有发生秸秆露天焚烧的村进行奖励;根据秸秆收集量,按照每吨100元标准,给予秸秆收集工作补助;在农机补贴的基础上,对秸秆捡拾还田、打捆收集机械再给予一定的补助。
      近年来,嘉兴市不断创新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制度,探索出了多种集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产品高效优质于一体的生态循环模式。农牧结合方面形成了“猪粪—蚯蚓—有机肥—农田”、“猪粪—蝇蛆—家禽—果园”、“猪—沼液—蔬菜(果园)”等模式;秸秆利用方面形成了“桑枝条—食用菌—花卉苗木(蔬菜)”、“稻草—蘑菇—芦笋”等模式;种养结合方面,形成了稻鸭共育,茭白田套养鸭,桑园、果园、竹园养鸡,池塘鱼鳖混养、鳖虾(蟹)混养,菱(藕)—鱼等模式;粮经结合方面,全市“万元千斤”模式种植面积已超40万亩,5种主要作物类型、30多个主栽品种,组合形成多种栽培方式,为面上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动的积极作用。
    “二师兄”身后事不用愁
      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让全国各路媒体云集嘉兴,当年最被诟病的问题就是死猪处理技术——无害化处理池。
      所谓无害化处理池,其实是一个水泥砌造的池子,上盖封闭,仅留有两个同样覆有水泥顶盖的方孔供投入死猪。池内投入化学药剂,死猪投进去后,在里面慢慢腐败消解。
      但有限的容量让这种处理池很尴尬。记者曾见“处理池已满”牌子就立在池边,而一个妇女骑着电瓶车来到这里,放下装有死猪的蛇皮袋就离开了。“池子满了很久了,但只能这样放着,村里会有人来收。”她说。
      如今,嘉兴对病死猪有了四种处理方式。
      海盐县建成了采用美国高温干化处理技术的动物卫生处理中心,年处理能力达3600吨,处理后的油脂用于工业原料,残渣制作有机肥,终产物实现了资源化利用。记者在这个处理中心发现,死后的“二师兄”们进了车间,经过多道工序之后,变成了工业油。
      桐乡市恒生动物生物处理厂自主研发了高温生态循环处理技术。通过对病死动物进行高温高压处理,处理后的残留物用作蝇蛆培养基,生产的蝇蛆用于水产养殖,处理基质作为有机肥料利用,探索出了一条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年处理能力7300吨。而平湖市则建成了热解碳化工艺的处理中心,年处理能力2000吨,最终产生的残余碳化物可直接用做土壤改良剂、燃料等,既节能又环保。
      南湖、秀洲、嘉善和海宁四地累计引进40余台高温生物降解无害化处理设施,布点建成处理中心并投入正常运行。在高温生物降解处理设施点,将死亡动物放入设备传送带后,最快24小时即可完成无害化处理,最终出来的产物可做有机肥生产原料。
      如何将病死猪送达这些处理点?嘉兴采取了“村收、镇集、县处理”的三级运营管理模式。村民只需打个电话,就有专人上门揽收,然后放到镇 (街道)的收集暂存点,由专人负责冷藏收库。限定时间内,这些病死猪会被送往各个处理中心无害化处理。
      据嘉兴市畜牧兽医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病死动物收集暂存点66个,配备收集人员234人、收集车辆182辆,实现了县、镇、村、场(户)全覆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