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版

嘉兴农业“两区”结硕果

至今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67个、现代农业园区150个

  □本报记者 俞霙
  一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5年是一个轮回。
  2010年以来,嘉兴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健全机制、提质增效,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两
  区”建设成绩斐然。
1067个粮食生产功能区
产量效益双提高
  2010年,当农业“两区”的种子在浙江大地萌发的时候,嘉兴市政府就下定决心,要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的华丽转型。
  5年来,嘉兴农业“两区”建设波澜壮阔。截至今年11月,全市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67个,面积78.84万亩,涌现出了海盐县沈荡镇董司村、平湖市新埭镇兴旺村等41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
  初冬的嘉兴气温骤降,万物萧索。而在嘉善县西塘镇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收割机正在田间奏响丰收乐章,给冬日带来浓浓暖意。
  “赶上了‘两区’建设的好时光,我把田都交给了‘田保姆’,现在省力又省心。”西塘镇星建村种粮户傅桂生告诉记者,他跟嘉善农星植保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水稻全程托管服务协议,只需要支付每亩360元的托管费,合作社将为老傅的晚稻生产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
  据统计,目前嘉兴市粮食生产功能内,有近百家粮油、农机等合作社,育秧、机插、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38.4万亩。
  海盐县丰联农场农场主蔡国良很牛气,今年4月,他花了210万元购入农用直升机,除了用于丰联农场1600多亩农田的农药喷洒作业外,还能为周边的种粮大户开展服务。目前,丰联农场已与周边县市签订了9万余亩的农田和山林的农药喷洒合作协议,可实现每年50万元的效益增收。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社会化服务,有力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种粮效益。据嘉兴市农经局统计,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晚稻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在650公斤以上,晚稻平均产量比非实施区每亩高20-60公斤,每亩增收节支2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只有鼓了种粮农民的‘钱袋子’,才能护好嘉兴的‘米袋子’。”嘉兴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通过实施晚稻高产创建‘600’行动,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和‘千斤粮万元钱’高效农作模式,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效明显,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带动了全市现代粮食生产发展。”
150个现代农业园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平湖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的新埭镇姚浜村,在村东部,一个占地60亩、总投资5000多万元,集餐饮、垂钓、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工程已经启动。该村党总支书记姚道中告诉记者,姚浜村坚持以“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为引领,用生态循环的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功创建浙江省最美村庄、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村。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也让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据了解,2014年新埭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081元,比上一年增长9.04%。
  嘉兴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代农业园区为地方农业转型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了可复制的生产模式,带动周边农户走上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规划引领、以科技推动、以品质提升,近5年来,嘉兴不负众望,打造了如秀洲区北部湿地、海宁市长安镇、海盐县湖山等标杆性现代农业园区。至目前,该市15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的整体建设进度达到80%,园区建成面积67万亩,累计有11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9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4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其中,今年通过验收3个综合区、9个示范区、4个精品园。
  如今,“两区”成为嘉兴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重要平台,各种农作创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秀洲区王店-洪合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北部湿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将种养结合、粮经作物轮作等先进农作模式融入其中,推进农业发展从生产粗放型向生态高效型转变。在王店-洪合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的轮作区,大力推广“晚稻-小西瓜”、“晚稻-蔬菜”等多种“万元千斤”轮作新模式;在北部湿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经创新“稻-鱼”、“藕-鱼”、“菱-鱼”等十余种种养结合模式,示范推广面积达8950亩。“3+X”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化延伸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嘉兴已完成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市、县两级“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全市建成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7个,科技示范基地105个,科技示范户10175户,形成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新平台。
54.9亿元资金投入
树立现代农业标杆
  “现代农业不仅拼资源、拼投入,还要拼科学技术、拼生态有机。”南湖区湘家荡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湘家荡现代农业综合区目前已落户的项目均为生态科技型农业项目,契合湘家荡农业高效、生态、科技的发展理念。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农业园区正按照“四区一带九园”的总体布局,利用湘家荡的生态优势,全力打造江南水乡文化的现代都市农业。
  近5年来,嘉兴农业“两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4.9亿元。市级财政也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两区”建设。鼓励“两区”建设将农业与休闲观光、生态涵养、文化创意结合,形成互促互动的新型业态,实现一产、三产融合,树立现代农业发展标杆。
  新理念的确立、新机制的应用和新主体的涌现,让“两区”成为嘉兴农业改革的先行区。如今的嘉兴农业“两区”,管理机制更趋优化,全市已先后组建4个综合园区管委会和7个农业投资开发公司;基础设施建设更趋完善,“两区”内农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各类农业主体蓬勃发展,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4家,产值超千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84家;生产规范化程度持续提升,5个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至今年9月,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占全省的13.8%,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总量占全省的9.4%,嘉兴“两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