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投”“扶”“引”“建”齐发力

——宁波推进农业现代化纪事

  □本报记者 葛勇进
  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市,不仅工商业发达,活力四射,现代农业也成绩斐然。农业部不久前公布的评价报告显示,宁波市2014年的现代农业测评综合得分为75.25分,超过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75分的标准,这标志着宁波提前跨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宁波为何能提前跨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宁波市农业局局长李强说,宁波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都市农业。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经营主体培育政府扶、主导产业发展政府引、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建”,“投”、“扶”、“引”、“建”四力齐发,使宁波的现代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
  记者在慈溪市逍林镇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看到,逍林紫锦葡萄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忙于“打理”葡萄藤,清理沟渠。合作社负责人应央君说:“园区的路、沟、渠、埠十分完善,大大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今年“灿鸿”台风袭来时,葡萄园受灾并不大。”慈溪市农业局的方迪灿告诉记者,该园区的沟渠路电等基础设施均由政府出资建成,总投资2.9亿元,是宁波市首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宁波市农业局副局长凌永建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舍得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在宁波各地已形成共识,并被付诸实践。大到流域治理、水库建造,小到田间道路修建、沟渠修理,农业基础设施基本上由政府投资建设。
  地处宁波最南端、三面环海的象山县,自2010年以来,累计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4亿元,建成大塘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区内三大主导产业的年产值达2.244亿元,比2009年增加近亿元,平均每亩纯收益增加千元以上。
  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战场,宁波市把农业“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该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改善农业“两区”的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5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33个、总面积33.6万亩,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农业“两区”建设的资金达11.1亿元,累计新(改)建农田排水沟71万余米、进水渠62万余米、机耕路70万余米,新建机埠1万余个、泵站100余个,农业“两区”内基本实现农田成方、水渠成系、道路相连、河道通畅。如今,全市农田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70%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8.4%。
经营主体培育政府扶
  6年前,竺海龙还是一个普通的种粮农民,如今已是奉化市最大的粮食专业合作社——谷堡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转包耕地1800多亩,年纯收入百万元。他告诉记者:“种粮能取得这么好的效益,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当地农业部门的扶持。”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有知识、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加快新型农业主体培育,这些年来,宁波市县两级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宁波市政府在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中提出,对达到相关标准的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财政给予每家1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从2009年起,宁波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合作社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服务、营销、加工服务能力和人才引进。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改造和规范管理等手段,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政策的扶持,使得一大批新型农业主体茁壮成长。据市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3718家,经营土地面积54.96万亩;农民合作社2483家,联结带动农户40余万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7家。2014年,全市农业经营主体联结市内外各类基地近400万亩,农副产品产值670多亿元。
  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业领域创业就业,使他们成为新型农业主体的新生力量,是宁波市的一大亮点。早在2009年,宁波就出台支持大学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对每个符合条件到农业经营主体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市县(市、区)两级每年各补助1万元。
  秦乾潮是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两年前,他创办了余姚市绿野果蔬农场,获得了宁波市的1万元创业补助和余姚市1万元配套补助,这更坚定了小秦的创业信心。仅去年,余姚市就有像小秦这样的30名大学生“农创客”,获得宁波、余姚两级政府补助。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据统计,截至目前,宁波市已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扶持1500名大学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创业,培养了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实践经验的经营主体领头人。
主导产业发展政府引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对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尽管阴雨绵绵,但慈溪惠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大棚内的草莓和莴苣生机盎然,社员们正忙着施肥。合作社理事长胡引飞说:“元旦前,这些草莓就可以采摘上市了。合作社的产品通过华润万家超市销售到杭州、宁波等地,售价要比本地市场高出20%-30%。”
  慈溪是我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胡引飞抓住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果蔬产业的机遇,率先通过农超对接走向全国市场。目前,合作社通过“超市+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模式,订单基地面积达2000多亩。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宁波市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规律,科学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对符合产业规划、当地实际发展要求的主导产业,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扶持,逐步形成粮食、蔬菜瓜果、榨菜、生猪、竹笋、茶叶、水果、花卉、水产养殖、禽蛋等十大主导产业。2014年,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80%。
  在主导产业的布局上,宁波市坚持统筹谋划,突出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和差别竞争力,避免“同业竞争”现象。如今,宁波“一圈两带四区块”的农业主导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一圈,即宁波周边的都市农业圈,主要布置一些以城市供应为主的、为城市居民服务的休闲、观光产业。两带,一是公益林带的林下经济、经济特产带,二是海洋渔业带。四区块,第一个区块是余姚北部与慈溪北部以蔬菜瓜果等特产为主的区块,第二个区块是奉化江、姚江两岸以粮食生产及经济作物、畜牧为主体的区块,第三个区块是象山港两岸的粮食经济作物区块,第四个区块是宁海东部和象山南部以蔬果等经济作物为主的区块。
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建
  宁波市在大力建设以政府为主的公益性基础农业服务中心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加快培育各类企业化、专业化的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位于象山县新桥镇下七里村的石昌现代家庭农场,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两年前,该农场通过农业服务中心,从国外引进了“虾-草-牧-菜”生态循环种植养殖模式,亩产值达1.6万元。如今,这一模式已在周边推广,面积达近万亩。该模式的成功推广,是宁波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见成效的缩影。
  在农业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中,宁波市还坚持围绕一个个重点推广项目,将市县两级科技人员组成团队,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以水稻为例,宁波市把研发与推广团队结合起来,由市种子公司与市农科院开展合作育种。2012年自主培育成功的“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最高亩产达1014.3公斤,百亩方亩产963.65公斤,创造了全国晚稻高产新纪录。至今,该团队已育成32个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组合,有4个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甬优系列杂交稻已成为浙江省及周边地区水稻高产创建的主要品种。
  目前,宁波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围绕主导产业设置了首席专家,组建了5个科技创新团队。同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118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已有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700余家,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