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是美好的象征,一代伟人周恩来平生爱花。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选定中南海西北角的西花厅庭院作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为了美化庭院,他专门配备了一名花匠师傅。周恩来对哪些花有偏爱?他爱花爱到什么程度?本文将给您以真实的回答。
梅花
周恩来从小就喜欢梅。1904年,才6岁的周恩来和他的两个弟弟要随父母从淮安城迁去清江浦外婆家居住。那是一个冬天,刚好周家院内有一盆腊梅已蓄蕾待放。周恩来一心想把它带走。他当时幼小,连盆子一起搬不动,便将花从盆中取出,敲掉花根上的泥土,然后将这株腊梅带上小木船,捧到万公馆,亲手栽到万家塾馆一侧的院子里。一个多世纪以来,这株腊梅长得枝繁叶茂,年年喷香吐艳。
1950年8月8日,是周恩来、邓颖超的银婚纪念日。何香凝专门画了一幅国画《腊梅》送给周恩来夫妇,这幅画也成了周恩来夫妇收藏终生的画作。至今,这幅画仍悬挂在北京中南海按原状布置的西花厅后客厅中堂的左侧。
吊兰
周恩来在上海领导秘密斗争时,曾提出凡是中共机关或是主要领导人的住地都要在窗口放上或吊上一盆花,遇有紧急情况时,首先要将花盆推落窗前,以便向不知情的同志报警,避免更大损失。那时,周恩来在上海的住地总少不了一盆吊兰。领导秘密斗争时特别危险,周恩来坚持昼伏夜出。这样,他白天就有一些空余时间来侍弄那些花草。因此,他养的吊兰都长得青枝绿叶,花也开得漂亮。
莲花
周恩来喜欢莲花缘于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写下的《爱莲说》。《爱莲说》中有一名句“出淤泥而不染”,这正是周恩来看重的人品道德。因此,他常以荷花的性格激励自己和教育部下。
南昌起义失败后,周恩来因病避居香港,与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范桂霞假扮夫妻从事革命活动。为了在与敌人周旋时能有更多的空间,他教范桂霞抽烟、打麻将。范桂霞开始不理解,连口红也不愿意抹。周恩来就教育她,这也是革命斗争的需要,要做到处于虎穴狼窝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永远要记住前人教育我们的“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
樱花
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后东渡日本。次年春,当他见到盛开的樱花时,为樱花的美丽灿烂而赞叹。他在《雨中岚山》中写道:“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濛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这不仅表露了周恩来对樱花的喜爱,更是抒发了对自己在日本寻找到救国真理的喜悦。
1972年,周恩来与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共同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当时,周恩来向日本赠送了一对大熊猫;田中角荣向中国赠送了1000株大山樱。
1979年周恩来逝世3年后,田中角荣又向中国赠送了1000株樱树,分别栽植于江苏淮安、浙江绍兴、南京的梅园和天津的南开等留有周恩来足迹的地方。
海棠花
据周恩来的侄孙周国镇介绍,周恩来选择中南海西花厅做自己生活和办公的寓所,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西花厅院子里有那么多海棠花和那座“不染亭”。
1954年,为实现印度支那和朝鲜半岛的和平,日内瓦会议召开,那是新中国的代表第一次登上国际会议的舞台,周恩来以外交部长的身份亲自率团参加。就在周恩来在日内瓦广交朋友,多方协调沟通努力工作时,国内中南海西花厅院子里的海棠开花了。在家的邓颖超见花思人,就剪下硕大的一朵花,放进一本厚书里压好,然后连同上年采自北京香山的一片红叶一起装进一只信封,然后托前往日内瓦的工作人员捎给周恩来。
周恩来收到邓颖超托人捎带的的海棠花和红叶后,便吩咐工作人员上街买回当地一种十分名贵的芍药花,然后也亲自压好,再与国内捎来的海棠花和红叶放到一起装进信封,托工作人员再带回国内,交给邓颖超。就这样,海棠花、芍药花和红叶成为他俩两地相思的见证。
马蹄莲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方为了摸清苏共新领导的政治动向,特意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纪念活动并与苏联领导人会谈。在与苏方新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米高扬和安德罗波夫等人会谈后,周恩来感到他们将继续实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政策,并且将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愤然回国。1961年11月14日下午,当周恩来飞抵北京走下飞机后,少先队员向他献上了一束马蹄莲。这一天,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到机场迎接,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少有的一次亲自到机场迎接出访归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于是,周恩来手捧马蹄莲的照片迅速传遍世界。
水仙花
西花厅的花匠很会养水仙,每到冬天,无论是周恩来开会或是会客,都会有盛开的水仙花到场伴随。周恩来的办公桌上也会放上一两盆水仙,使他的办公室内花香四溢,生机盎然。
1976年1月14日,周恩来逝世后,他的骨灰盒按其生前愿望放置于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内度过最后一夜。当时骨灰盒周围还有6盆水仙花。那翠绿的叶、洁白的花、黄色的蕊,正象征着周恩来人品的高洁。
牡丹花
周恩来身边有一位军事秘书叫雷英夫,是河南洛阳人,文武双全,被毛泽东赞誉为“洛阳小才子”。1994年他的视力已经很差,但出于对周恩来的深厚情感,几乎是用手摸索着为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书写了周恩来的早年诗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他说总理当时曾夸他是“牡丹仙子”,“因为总理知道我们洛阳的牡丹是十分有名的”。如此说来,周恩来对牡丹花还是比较钟爱的。
1973年10月10日,时任加拿大总理的特鲁多应邀访华,周恩来于14日晚上陪特鲁多到洛阳访问。在招待特鲁多的宴会上,服务员上了一道地方菜,由萝卜和鸡蛋烹制的“洛阳宴菜”。特鲁多吃得赞不绝口,周恩来就对河南与洛阳的地方领导人说:“这道菜用料简朴,做工精巧,客人吃得很高兴。不如把名字改一下,不要叫‘洛阳宴菜’了。你们洛阳牡丹最有名,我看改叫‘牡丹宴菜’吧。”陪同的中方有关人员和宾馆服务人员听了都高兴地鼓起了掌。从此“洛阳宴菜”改名为“牡丹宴菜”,并一直沿用至今。(摘自《党史纵览》秦九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