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开展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的县级市。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这座名满全球的商贸之城也在不断追求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升。他,就是义乌。
2007年,义乌市正式提出了创建森林城市的战略目标,动员全市力量,实施“十大工程”,积极建设城市森林,着力打造“森林义乌”。通过9年多持续努力,该市的城乡绿化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一座宜商宜居的绿色商城格局初具。
把创建当做大事来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义乌市坚持“抓创建森林城市就是抓生态、抓转型、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把创建森林城市工作作为推动商城转型发展、建设品质城市的重要抓手,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作为推动生态义乌、森林义乌和美丽义乌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强化组织实施,突出常态运行,形成了全市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
为推动创建工作,该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创建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义乌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围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战略思想,实施十大创建森林城市工程,建设森林生态网络、森林生态文化、森林生态保护、森林产业体系;每年制定下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任务,把任务细化落实到各镇街、各相关部门,将任务完成情况列入镇街年度基础工作考绩内容,进行月度考核并通报。
为保障创建工作的资金需求,该市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市、镇(街道)两级财政分担,市财政在确保重点绿化工程项目资金同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森林村庄创建补助,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2012年以来,该市共投入森林城市建设资金20.4亿元。
把城市当做花园来建
近年来,义乌市把整座城市当作一个大花园来建设,坚持市域一体、统筹推进,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基本形成了以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通道绿化为网络,以小区、村庄绿化为依托,以公园、街头绿地为点缀,以江滨绿廊、主干道路防护林为特色的城乡森林生态体系。
实施城市“绿肺”工程,让绿色浸润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因地制宜建成江滨绿廊、福田湿地公园等富有特色的公园绿地。提档改造城区道路和街头绿地绿化,打造城市林荫景观路系统。2013年以来,先后投资16.72亿元,规划建设公园和街头绿地21处,城区绿化覆盖率从2011年的37.04%增加到40.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9.69平方米增加到12.03平方米。
实施森林通道工程,着力打造森林生态廊道。建成了一批道路绿色景观带,其中五洲大道、四海大道两侧森林通道总长度21.5公里、占地1500余亩、投资2.5亿元;结合“万里清水河道”治理、“五水共治”行动,以义乌江、大陈江及主要支流两岸绿化为重点,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建设两岸水源保护林和风景带,市内水岸绿化率92.25%,市内道路绿化率达到91.45%。
实施森林村庄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按照“乔木为主、片林为主、乡土树种为主”要求,市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森林村庄创建,逐步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平原农田防护林”的建设格局。全市目前已建成浙江省绿化示范村39个、森林村庄9个,金华市绿化示范村166个、森林村庄21个,义乌市绿化示范村350个、森林村庄188个。
把森林当成宝贝来爱
植绿更要护绿。近年来,义乌市坚持造林和护林“双轮驱动”,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公益建设管理为重点,开展森林提质改造,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切实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
建设生态公益林。该市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并逐年提高补偿标准。目前,该市共有生态公益林51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59.3%;累计发放林农补助7023万元。同时,严格落实封管育措施,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优质林19万亩,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提升森林质量。对交通干线两侧、灾害高发地区、城镇周边等,实施森林抚育、针叶林阔叶化改造和环城生态风景林建设,培育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近年来,共完成林木改造提升6277公顷,累计投资5639万元。
健全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编制了《义乌市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形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供地、节约用地、占补平衡”的林地管理机制;完善森林消防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督查、管火、扑救三支队伍,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落实体系;构建网络化、全覆盖、无盲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
把林业当做产业来做
该市依托市场大力发展林业会展、竹木加工、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走出一条富有义乌特色的兴林富民之路。2014年,该市林业产值达149亿元。
做优做强林业会展。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已连续举办八届,是国内首个通过UFI(国际展览联盟)认证的农林类展会,目前已成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行业影响力最广泛的国际性林业盛会,被誉为“林业奥运会”。
培育壮大林产基地。加快培育以义乌大枣为特色的干果产业带,以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产业带和竹产业带,目前全市经济林面积达7.4万亩,建成林业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林业特色精品园3个;积极培育家具、工艺品、相框等优势竹木加工业,全市目前有竹木材加工销售企业800余家,王斌、年年红、华鸿等企业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森林产品加工基地。
有效拓展森林旅游。该市充分借助森林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华溪、望道、德胜岩三个省级森林公园,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相继建成赤岸西海、上溪十里桃花坞、大陈九都风情等项目,积极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升温的乡村休闲消费需求。
把树木当做文化来种
该市坚持“种树就是种文化”,依托义乌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将森林城市建设与义乌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将植树护绿作为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宣传营造创建氛围。该市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利用群发短信、户外显示屏、公交车身、“3.12”植树节等形式和载体,举办“森林城市”杯摄影比赛、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森林消防宣传日等一系列活动,开展持续性、全方位的创建森林城市宣传,不断提升市民的知晓率、参与率,营造了家家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创建氛围。
引导市民参与创建。组织开展了“爸爸带我去种树”、“农村绿地认养”、“种一棵树,献一份爱心”等活动,开通“绿色义乌共建网”,提供网上认种、认建、认养、认捐等服务,引导市民参与,累计认种树木10229棵、认捐金额538万元,还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坚持绿化与文化有机结合,先后建成讲述乌伤旧史的孝子祠公园,纪念乡贤的骆宾王公园、丹溪公园、雪峰公园,以弘扬拨浪鼓精神为主题的拨浪鼓广场等;建成华溪森林公园等7个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开发义乌市古树名木档案管理系统,出版了以保护义乌古树名木为主题的书籍《古树吟》,图文并茂,一树一诗,受到市民欢迎。
建设森林城市,是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义乌市农林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巩固森林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提高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真正把义乌建设成为森林掩映、宜居宜业的美丽商城!
倪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