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释放合作信号 找寻共赢商机

——26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会见闻

  □本报记者 陈小平
  11月21日,2015浙江农博会举办正酣,26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会乘着农博会的东风在杭州举行。与会人员大多是农博舞台上的主角,是产业链条的上下游,是合作的伙伴。在发展推进会上,他们除了展现自己,更多的是释放合作的信号,找寻共赢的商机。
  为让双方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好地实现无缝对接,会议组织者特地将与会者分成茶叶、水果、食用菌、蔬菜(含旱粮)和畜牧五个组。我们需要什么原料?我们能提供什么产品?三言两语,就能对应上各自需要的那个“他”。
  对接会开始不久,一家企业刚介绍完自己的情况,坐在会议室另一端的苍南恒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施成论就“抢”过了话题。他说,他们合作社的番茄内销问题不是很大,但外销没有途径,希望在场一些有农产品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能提供帮助。于是,围绕苍南番茄适不适合外销、外销的主方向在哪里等问题,经销企业、有关专家进行了一番讨论。
  这样的讨论,就是各个小组对接的主要形式。一个话题,有生产者的意见,有经销企业的看法,还有管理部门的建议;有讨论产品质量管控的,有讨论流通环节优化的。即使双方一时不能直接合作,但对接中透露的大量信息,仍让供需双方很“灵市面”。
  与会的杭州祖名豆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外联部经理程丽瑛说,作为省内豆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每年需要大量原料,现在,公司的原料基地大多建在东北,如果能在省内找到合适的基地,他们很愿意“舍远求近”,收购本地的原料。
  参加本次对接会的主体,从“需”的方面来看,都是省内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其中不乏“国”字号的,而从“供”的方面来看,大多是在当地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或者合作社,双方都是市场上的“弄潮儿”,所以很多话题一点就通,心领神会,会场时不时会听到“哟,原来你这里还有这么大一块基地”、“哦,你们那能走这么多量”之类的话语,意外收获的信息不时带来阵阵惊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